首页 > 手机版 > 信息动态 > 工作动态

从60后到90后,抗疫个个争先恐后

来源:宁夏科技厅 作者:王迎霞 李思颖 黄莉 时间:2021-11-13

  科技厅吹响“集结号”,科特派主动请战。
  有的临近退休,有的新进入职。在宁夏科技特派员创业指导服务中心,60后、70后、80后、90后再次亮明身份,携手并肩,投身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
  虽出生于不同年代,但无论是谁,无论在哪,都充分发挥着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努力在基层淬炼成为党员先锋模范。
  他们只是抗击疫情成百上千人中的一员。
  他们正以自己的初心担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责任担当,默默发光,薪火相传。
  60后:久经考验,做表率
  这不是他第一次做抗疫志愿者。
  今年8月份,他所在的鸣翠春天小区由于出现了境外输入确诊病例被封闭,他就主动找到社区,承担起单元消毒的工作。
  看着单元门口张贴的“本单元有党员”的标语,他更加体会到作为一名党员的担当与自豪。这次疫情来袭,他毫不犹豫地响应号召,再次下沉到金凤区兴逸园小区开展志愿服务。
  57岁了,体力自然比不上年轻人,但服务工作一点没少。桶装的水、整袋的大米面粉,他都挨个送到单元门口。扛水桶时拉伤了腰,也默默忍痛坚持把东西送到。
  
  居民常采购的粮油、菜蔬水果等生活物资,种类多而繁杂,稍有疏忽就送错。他干了一天后摸索岀经验——按楼号分批送,到了就在微信里一户一户通知,再也没有出过错。
  这些周而复始的工作,看似简单平凡,却彰显了一份坚持和责任。原本夜间值守的同事家里有困难,他又主动调换去值夜班。
  有人问,这么大年龄了身体受得了吗?他回答道:“老党员了,这时候不上啥时候上呢!”
  他叫赵晖,党龄25年。
  70后:勇挑大梁,有担当
  7月,他刚从脱贫攻坚战场上归来与家人团聚;10月,就主动请缨转战到社区抗疫,成为科技厅第一批下沉服务队伍中的一员。
  小女儿才7岁,正是需要父母陪伴的年纪。但因为他值的是夜班,爱人是高校老师,女儿只能跟着妈妈住到单位。
  提起女儿,他的内疚不止这些。驻村扶贫那年,女儿刚上幼儿园,今年回来,一眨眼都上二年级了。作为父亲,他觉得亏欠孩子太多。
  纵使生活有诸多困难,当兵出身的他,做事风格还是像战士一样坚决。“抗疫如打仗,上岗就是战士,一切服从组织安排,全心全意做好服务!”
  
  他负责的片区共封控管理两个单元40人,按照社区规定,下午5点到6点是封控人员下楼取物品和倒垃圾时间,也是值班最忙的时候。为了替同事分担,6点接班的他总是提前到岗,与大家一起做好货物接送、备案登记、环境消杀、测温验码等工作。
  整套流程多次重复,来回搬运满头大汗,他丝毫不敢懈怠。
  离别很短,思念很长。
  每晚七点是和女儿约定的通话时间。“爸爸吃饭了吗?我们什么时候回家呀?”他柔声答:“正准备吃,你要乖,等疫情结束咱们就能见面了。”放下碗筷,他又大步走进漆黑的夜色。
  他叫曾明,党龄27年。
  80后:奋力传承,守初心
  第二批下沉银啤苑社区的十个工作组中,他是其中一位组长。虽然只有三个人,但责任,悄无声息地就落在肩上了。
  他也给自己定了“三大纪律”。
  一是坚持值好夜班。
  分组时,了解到蒲勇要照顾家中老人,王瑞是女同志,他便主动承担了夜间值守任务。11月5日晚银川大风降温,小帐篷在风里摇晃,仿佛下一秒就要被掀翻;而第二天在雨雪夹攻之下,漏水的帐篷又把床铺淋湿了。面对恶劣天气,他没有怨言,继续坚守。
  
  二是坚持提前到岗。
  小组负责服务沁逸苑西区3号楼和伊源大厦100多户居民,情况相对复杂。早到岗交接工作,既能更好地进行疫情防控工作,还能保证组员赶上末班公交。所以他每天尽量早一个小时,提前做好工作交接之后,好让同事早点下班回家。
  三是坚持服务群众。
  疫情蔓延,人心焦灼,加入封控单元微信群,居民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生活保障咋安排的?没吃的了怎么买?垃圾怎么扔?”社区工作人员没时间回复,他在群里答话了:大家不要紧张,科技厅的志愿者来了,会配合社区、物业一起做好服务。
  他说:“疫情当前,职责所在,作为组长,我要带个好头。有老同志做榜样,年轻人更不能掉队。”
  他叫陈海洋,党龄7年。
  90后:长江后浪,志昂扬
  自从科室的于浩居家隔离、赵全仁驻村扶贫、赵晖下沉社区服务后,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2021年度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项目合同书要线上审核,2022年度的项目又面临形式审核和网评,怎么办?
  她和负责人于浩一合计:隔空办公。
  他们解答填报人提出的问题并做好整理归纳,与技术人员沟通找出原因并修复系统,避免影响填报。这期间,一共审核项目420个左右,网评项目226个,确保了立项如期开展。
  11月15日,根据厅党组统一安排,第三批志愿者将进驻社区开展服务,他俩不约而同报名。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小区解封,志愿者需求量也锐减,组织让她坚守原岗。
  她叫李思颖,虽不是党员,却时时听党话,事事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
  
  大家都上了“战场”,她俩休产假在家,能为抗疫做些什么呢?
  她们想起了穿行于风雪中的志愿者,也有自己的同事那一个个。她要为他们尽力分担,送去温暖,让他们冲锋陷阵的时候心安。
  于是,就有了继续兢兢业业管理全区科技特派员公众号的坚持;立冬后给社区志愿者买奶茶零食、送口罩酒精的片段。
  她们叫孙思敏、赵银丽,党龄分别6年、1年。
  老中青党员都在普通岗位上绽放着自己的华彩。其实他们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也一直被周围的人温暖。
  且不说厅领导几乎每天都来点上看望,服务中心和信息所、生产力同事们的贴心保障,单单陈海洋小组两次收到热心居民送到帐篷里的暖宝贴,每天都有不具名居民送来的爱心奶茶,都让人感动不已。
  把你的手心放到我的手心,我们紧紧握在一起,就能画出一个同心圆。
  相信这些点滴之水必将汇入江河,形成战胜疫情的磅礴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