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故事】听说听说,他们给我起外号了……
来源:宁夏科技厅 作者:曹丽华、王迎霞 时间:2021-11-11
11月7日,无新增!
11月8日,无新增!
11月9日,无新增!
……
这几天,银川好消息频传。一些封闭的小区解封,很多同事陆续返岗,大家欢欣鼓舞,也深知这来之不易的成果背后,凝聚了无数志愿者的艰辛与奉献。
工作群里每天除了感动就是感动。“向你们致敬!向你们学习!”是大家发自内心的表白。
在宁夏生产力促进中心,每一位挺身而出的党员干部志愿者还收获了新外号。这其中,又凝结着多少深深的敬意。
正是这些逆行者不平凡的身影,让我们凝聚起更加强大的力量,朝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常夜班”——张伊健
他是科技厅第一批下沉社区的志愿者,从10月29日开始,已在金凤区湖畔嘉苑社区守护了13个夜晚。
每晚,只有住户都关灯入睡了,他才能安下心来与一起值班的同事聊聊天,放松放松精神再休息。
每每遇到情绪焦躁的住户,他总会稳稳地说:“整天闷在家的确不习惯,您有啥需要我们跑腿的就尽管说,再坚持几天肯定会好的。”一听这话,住户反倒不好意思起来,取而代之的是连声感谢。
“下沉到社区、值守在单位、封控在家里,同事们都在为抗疫做贡献呢,你可别宣我。”
他就是这样一位做事低调、言语不多、默默干好分内工作、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退役军人,更是一名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的共产党员。
他的名字叫张伊健。
“铁娘子”——韩娟
早晨有事给韩娟打电话,两小时后才回。
“我在社区执勤,帮忙维持完核酸检测秩序又拿快递去了,正好他们可以一并带回去……”
这小媳妇在搞什么?要知道,她可是8月底刚刚做完一个囊肿摘除手术啊。
“十一假后就上班了,只要穿暖和点就没事儿。”电话那头,她柔和中带着坚定。
今年被生产力党支部接收为中共预备党员的韩娟,听到厅党组招募志愿者的消息,主动报名要求下沉社区。中心主任赵功强本想让她留在办公室坚守,没想到被这个平时挺温柔的女同志一口拒绝。
就这样,韩娟每天早晨7点30分之前安排好孩子的功课,便匆匆骑上电动车从西夏区赶往金凤区,然后协助医护人员做核酸检测,给住户取外卖、送快递、倒垃圾……
为什么不坐公交车?“咱不能扩大传播风险呀。”她的话让人心头一热。
“暖心白”——蒲勇
“我想吃热乎的油条,您能帮我买一个吗?”
面对老人恳求的声音和渴望的眼神,蒲勇毫不犹豫地说:“您等等,我这就去。”
寒风瑟瑟落叶飘,正是人民需要时。蒲勇疾步走向街道,顿了顿又迅速跑回封控点。哦,应该先消毒。随后,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他就把热乎的油条送到了老人跟前。
老人感动地说:“同志,谢谢你啊。共产党好啊,派你们来服务!”
用速度跑出温度,用贴心做到暖心。
一次做核酸检测时,有位小姑娘害怕地掉眼泪,蒲勇一边伸出大拇指,一边鼓励她:“小朋友,你学习前面的小弟弟,张一下嘴巴喊个‘a’就好了。”小姑娘瞬间破涕为笑。
这样的瞬间,蒲勇自己根本不会特意放在心上。因为平日里,他就是一个如此对待亲朋和同事的人。
“白大白”——白青
这不是白青第一次当志愿者了。2020年春、2021年冬,他在两次疫情中毅然做着同一件事。
去年年初,他就利用周末主动到社区报到,还被社区评为最美战“疫”志愿者。这一回他又“重操旧业”,10月30日、31日的周末在阅海万家C区社区开启志愿者行动,协助其他3名防疫人员一起为封控单元居民做核酸检测。
抬桌子、喇叭喊话、按门铃、电话联系……每到一个单元门口,除了上述“规定动作”,还要提醒居民提前打开健康码、排队保持距离、逐一核对登记信息,中间再客串投递员。
“最大的体会就是深感一线防疫人员的艰辛和不易。为了节约防护服,我们都忍着不喝水。”白青说,现在党的政策太好了,生活好了,我们也应该为社会做点什么。
如他,抗击疫情时主动捐款1000元;向扶贫乡镇隆德县奠安乡邮寄防疫物资;河南特大水灾时通过河南慈善总会捐款3000元……
每个人都在点亮黑夜里微弱的光。
“飞虎队”——消杀突击员
“虽然有重要工作必须要我们值守单位,但是特别特别想去一线做点贡献!”这是三位男同志的抗疫心声。
得知科技厅各封控点缺少防疫消杀力量,生产力中心积极筹措消杀设备和物资,赵刚、苏胜亮、张利波主动请缨,迅速成立“抗疫消杀突击队”。他们用“白天+晚上”的拼劲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对自治区科技厅办公楼内和厅所有社区防控点进行定期消杀。
赵刚是个抗疫“老战士”,他是银川市飞天应急救援队副队长,去年疫情暴发后,他第一时间就带领队员进了社区。这一回,他从10月21日起就发动组织32名志愿者到紫金社区、天盛社区、江南水乡C区、水校家属院等对41个封控单元楼道进行消毒,并且设备、消毒液、防护装备等全部自筹。
跟着“赵队”,突击队计划一天内完成对科技厅12个封控点帐篷内外、封控楼道、单元门、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消毒杀菌。工作时,他们身上得背负60多斤的消毒水和设备。
消毒液刺鼻刺眼,消杀设备发出震耳的隆隆声,寒气模糊了护目镜,只操作一会便大汗淋漓。每个人的身上都混杂着消毒水与汗水交织的独特味道,但他们顾不上停歇,又奔赴下一个封控点。
他们说,他们随时待命,有需要就出发!
“悦青春”——王瑞、丁策
这支抗疫队伍中,还活跃着两名“小鲜肉”的身影,他们就是生产力促进中心招聘的科研助理王瑞、丁策。
让青春悦动在抗疫防控一线,多么美好!
“我们来到生产力工作,学习了很多。这次单位选派我们去做志愿者,是对我们的信任和肯定,很自豪。”年轻小伙丁策说。
而每天都有领导前来看望、慰问,并送来棉衣、电炉子、汤药等暖心物品,让人感到科技厅的集体很强大、很温馨,这又触动了年轻姑娘王瑞内心的柔软。
每天值班结束后,她都会在工作点与朋友发个视频,回忆一幕幕感人瞬间。
“这半个月,我们觉得做的每项服务都很值,我们也要把这种精神带到今后的工作中,让它继续传承。”他们说。
这个秋末初冬,我们感动,我们难忘。
在这场万众瞩目的“战疫”中,更多逆行者们没有惊涛骇浪的故事,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有的只是平凡人的日夜坚守。
可是,世上哪有天生的英雄。正是因有这样一群平凡人关键时刻站得出、挺得住,生活才繁花似锦。
让我们感恩身边最辛苦的你们,牢记身边最美丽的你们。驱散疫情,曙光在望!
采写:曹丽华、王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