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参与宁夏研究院项目院士简介(一)
一、宁夏研究院行政成员
(一)宁夏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简介
苏义脑(1949.7.9- )油气钻井工程专家。汉族,河南省偃师县人。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原副院长,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油气钻井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石油学报》等多刊物编委。宁夏研究院固定服务院士。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长期从事油气钻井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定向井、丛式井、水平井等方面有较深造诣。在钻井力学、轨道控制、井下工具和井下控制工程研究中多项创新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体系用于生产效益显著。创造性地把工程控制论和航天制导技术引入钻井工程,开拓新领域,提出井下控制工程这一新概念并做开拓性基础研究;主持研制P5LZ四大系列导向钻具和空气螺杆钻具,主持导向钻井工艺技术、高陡构造防斜打快技术研究,均取得显著经济效益;主持设计全国第一口薄油层中曲率水平井轨道控制方案并负责实施成功,首创钻深2080m处水平击中6m靶窗中线仅偏0.14m。主持研发成功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CGDS地质导向钻井系统,为推动我国钻井技术进步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主研人员连续参加国家七五——十一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多项和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等奖项。获国家专利29件(其中发明11件);出版学术著作20部(其中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指导博士硕士博士后90余名。被国家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全国优秀博士后”、“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等称号。
(二)宁夏研究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主要简介
何季麟院士(1945.9.1-),冶金与材料工程专家。生于河南省开封市, 原籍河南开封。1969 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任中色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名誉院长。曾任宁夏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总工程师,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宁夏研究院固定服务院士。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长期从事有色、稀有金属冶炼与加工理论和工程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在稀有金属钽、铌、铍新材料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研究开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钽铌金属冶炼、加工工艺、技术与方法并实现了工程化应用。主持并指导了特种铜合金、镁及镁合金、钛合金加工、钽电解电容器、电池材料、金属陶瓷靶材等多项新材料技术研究,在该领域主持实施了7项国家重点技改工程。获授权专利9项,发表论文40余篇。获国家专利优秀奖1项。2007年“RTO金属包埋切片微米、纳米表征法”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R-03)”;2012年“超小型化钽电解电容器用关键材料生产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R-01)”;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荣获宁夏“科技明星”、“科学技术功勋奖”和“塞上英才”等奖励。199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
♦主持、参与宁夏研究院项目
主持2018年“碳化硅基先进陶瓷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参与2019年“宁夏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研究-乡村产业振兴之路径”项目;
参与2019年“宁夏碳基材料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二、宁夏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成员
(一)学术委员会主任
![]()
♦主要简介
顾大钊(1958.5.1- ),矿山工程与水文地质专家。汉族,江苏滨海人。1988年在中国矿业大学获博士学位,是我国煤矿建设井巷特殊工程领域的第一位博士。1990年至1991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在中国矿业大学破格晋升为教授。1995年作为科技带头人调入神华集团(现国家能源集团)工作。现任国家能源集团科技委常务副主任,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宁夏研究院固定服务院士。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对我国西部煤炭绿色开发工程技术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出了煤矿地下水库储用矿井水的技术思想,建立了煤矿地下水库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此技术首先在神东矿区全面应用,煤矿地下水库提供了该矿区用水量的95%以上,为干旱缺水的神东矿区建成世界唯一的2亿吨级超大型煤矿区提供了水资源保障。还给矿区周边发电和煤制油等企业供水,使西部煤矿区由耗水大户成为供水基地,奠定了我国在此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该技术正在西部其它矿区推广应用,为保护利用我国煤炭开采每年损失的数十亿吨矿井水资源开辟了新路径。组织研发高矿化度矿井水低成本处理技术,为宁东、哈密等西部缺水矿区高矿化度矿井水高效利用提供解决方案。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孙越崎能源大奖。获授权发明专利30多项,1项发明专利获中国专利金奖。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
♦主持、参与宁夏研究院项目
主持2018年“宁东地区煤基能源与水资源协调开发战略研究”项目;
参与2019年“宁夏能源化工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战略研究”项目;
参与2020年“宁夏新能源与氢能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二)学术委员会成员
![]()
♦主要简介
赵宪庚(1953.11- ),凝聚态和核物理学家。汉族,山西省忻州市人。198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物理系,1991年获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部理学博士学位。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宁夏研究院固定服务院士。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组织、领导并主持完成我国多项大型科学实验和国防重大任务,负责理论方案制定、可靠性论证、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决策,对推动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
![]()
♦主要简介
谢克昌(1946.10.15-),煤化学工程专家。汉族,生于山西太原,原籍山西五台。我国煤化工科技领域的开拓者之一。现任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能源集团战略科学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煤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太原理工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双聘教授等,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九、十、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十一届)、民革中央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太原理工大学校长等。宁夏研究院固定服务院士。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长期从事煤化工和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的科研、开发、教学和战略规划研究,连续两次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能源领域“973”项目,提出气化煤气与热解煤气共制合成气多联产工艺并指导工程示范;倡导并推动“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立法和实践;主持完成中国工程院“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我国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战略研究”等重大咨询项目,正在主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建设项目之能源专业知识服务系统建设子项目”等重大咨询项目研究;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培养能源化工博士70余名,博士后6名。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一等奖7项,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7部和《现代煤化工技术丛书》12册;独立和共同发表论文700余篇。
♦主持、参与宁夏研究院项目
主持2020年“促进宁东地区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协同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参与2020年“宁东基地煤化工产业链延伸与产业耦合发展研究”项目。
![]()
♦主要简介
王浩(1953.8-),水文水资源学家。汉族,出生于北京。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兼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全球水伙伴(中国)副主席;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创新方法研究会、水资源战略研究会等国家级学术团体的副理事长或副会长;担任水利部、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等省部级行业主管部门科技委委员。宁夏研究院固定服务院士。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系统创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并构建了水资源监测与模拟、评价与配置、调度与管理的成套技术体系,整体引领并推动了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在对天然水循环过程、社会水循环过程、水环境过程、水生态过程和水沙过程耦合机理系统识别的基础上,创建了水循环多维调控技术体系及水资源量-质-效联合配置与调度、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多项应用技术。上述理论与技术已在水利、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力支撑了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等规划与调度运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出版专著36部、发表论文450篇,并获中国图书奖1次;主编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3项;获全球人居环境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省部级特等、一等奖22项,其他科技奖励10余项;并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主持、参与宁夏研究院项目
主持2018年“宁夏沿黄生态廊道污染防控战略研究”项目。
![]()
♦主要简介
张生勇(1939.11.17-),精细化工专家。汉族,陕西省咸阳市人。曾在复旦大学任教。现任空军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第五届陕西省药学会理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药师》杂志主编和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教授。我国手性催化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宁夏研究院固定服务院士。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我国手性催化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不对称催化反应的研究,对烯烃、酮和亚胺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和烯烃的不对称氧化反应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设计合成了若干高效的手性催化剂,在许多底物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和烯烃的不对称氧化反应中得到了98%ee以上的立体选择性。率先在我国将手性催化技术用于工业生产D-和L-苯丙氨酸、抗癌药多烯紫杉醇和卡巴他赛、手性除草剂(S )-异丙甲草胺等,为我国的精细化学品的生产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获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科学技术一代名师等。发表论文190篇,出版《不对称催化反应》等专著4部,获中国发明专利19件。
♦主持、参与宁夏研究院项目
主持2019年“宁夏医药工业及其它精细化学品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项目;
参与2019年“宁夏精细化工战略研究-国家级氰胺产业基地建设及宁夏氰胺产业创新升级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
♦主要简介
李天来(1955.11.12-),设施园艺专家。汉族,辽宁省绥中县人。1982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蔬菜专业,1988年获日本山形大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沈阳农业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沈阳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兼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宁夏研究院固定服务院士。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长期从事设施园艺教学与研究工作。参与研制出我国第一代节能日光温室及其果菜生产技术体系,开创了北纬40.5°地区冬季不加温生产果菜的局面;创建了节能日光温室设计理论与方法,率先在北方寒区研制出系列节能日光温室及其冬季不加温果菜生产模式,奠定了我国北方寒区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发展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3项,农业部中华农业英才奖1项。还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
♦主持、参与宁夏研究院项目
参与2018年“宁夏食品和生物发酵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
♦主要简介
武强(1959.10-),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学家。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中共党员。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矿山水协会(IMWA)副主席,国际矿山水协会(IMWA)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水文地质”专家组组长,《Mine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副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宁夏研究院固定服务院士。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长期从事矿山水防治与资源化利用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作为国务院特别重大透水事故调查专家组组长,先后负责了6次特别重大透水矿难现场抢险救援或调查研究工作。在我国煤矿顶底板两大主要突水灾害预测预报方法与防控技术和矿井水防治、利用、生态环保三位一体优化结合模式以及矿井充水条件三维可视虚拟化分析系统研发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他出版中英文专著13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SCI检索6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10项,获美国、中国香港和国家授权发明专利近50项,国家授权软件著作权26项,主编国家技术标准和工具书多项。荣获中国首届十位“优秀博士后奖”、“李四光地质科技奖“和“全国优秀教师”等。他负责带领的科研团队获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和中国科协矿山安全团队。
♦主持、参与宁夏研究院项目
参与2018年“宁夏食品和生物发酵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
♦主要简介
杨志峰(1963.8.20- ),环境生态规划与修复专家。河北省石家庄市人。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兼任民盟中央委员会生态环境专委会主任、国际环境生态学会主席、国际能值学会中国分会主席、环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会长,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宁夏研究院固定服务院士。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主要从事环境生态规划与修复研究,在流域生态需水保障、湿地和城市环境生态建设等工程技术方面取得多项技术突破,为提高流域、湿地和城市环境生态保护技术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和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0项。
♦主持、参与宁夏研究院项目
参与2018年“宁夏食品和生物发酵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参与2018年“宁夏沿黄廊道污染防控战略研究”项目。
![]()
♦主要简介
陈坚(1962.05.01-),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专家。汉族,江苏省无锡市人。现任江南大学校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科技委农林学部副主任、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Food Bioscience主编、国际食品科学院(IAFoST)Fellow、国际生物加工学会(IBA)Fellow。宁夏研究院固定服务院士。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针对发酵工业中高产量、高转化率、高生产强度三大关键工程技术难题,创新开发出一系列工程技术,应用于典型发酵产品工业生产。主要工作包括:(1)改进发酵微生物筛选技术,发展代谢调控方法,提升发酵工程理论水平;(2)突破重组酶大规模发酵瓶颈,支撑酶技术改造传统行业,实现节能减排;(3)创新酮酸和柠檬酸发酵模式,保障重要有机酸发酵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在权威杂志发表论文146篇,获中国发明专利88件、国际发明专利8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专利金奖;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主持、参与宁夏研究院项目
主持2018年“宁夏食品和生物发酵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参与2020年“宁夏贺兰山葡萄酒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
♦主要简介
王国法(1960.8.1-)。煤炭开采技术与装备专家。汉族,山东文登人,。中共党员。现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首席科学家。宁夏研究院固定服务院士。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长期从事煤炭高效综采理论、技术与装备体系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参与了我国煤炭综采技术和装备引进、消化、国产化研制和试验的全过程。90年代初,主持创新研发了新型高效低位放顶煤液压支架和系列高效综采关键技术装备;首次提出了液压支架与围岩“强度耦合、刚度耦合、稳定性耦合”的“三耦合”原理和设计方法;主持设计研发了世界最大采高的8.2m超大采高综采和20m特厚煤层综放、世界最小采高的0.6~1.3m薄煤层智能化综采和最大倾角的55°大倾角综采等系列技术与装备;主持的黄陵一矿智能化开采总体设计项目,首次实现常态化工作面有人巡视、无人操作的智能化采煤,获得中国工业大奖;主持建立了我国综采和液压支架技术标准体系,实现成套技术完全国产化,研发的产品出口到世界主要产煤国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各类国家研发项目和省部级研发项目6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和三等奖1项,3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100余篇,第一发明人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全国杰出工程师奖、孙越崎能源大奖等,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主持、参与宁夏研究院项目
主持2019年“宁夏煤矿及煤基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
♦主要简介
凌文(1963.2.1-),系统工程与能源工程管理专家。汉族,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原籍广东省广州市。现任山东省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中共十九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长期致力于运用系统工程理论解决大型工程管理难题,积累了丰富的系统工程实践经验。主持了十余项煤基能源重大工程研究,为丰富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推动产业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煤炭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我国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发和清洁转化利用整体水平的提升。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金融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博士后等殊荣,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国内外发明专利10项。
♦主持、参与宁夏研究院项目
参与2018年“宁东地区煤基能源与水资源协调开发战略研究”项目。
![]()
♦主要简介
陈芬儿院士(1958.4.7-),精细有机化工和原料药制造专家。汉族,江西崇仁人。199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长期从事精细有机化工原料药制造技术及工程化研究。发明了氯霉胺类催化剂及配套高立体定向催化醇解技术,在国际上建成了维生素H催化生产新工艺;发明了脂环烃芳香化类的清洁技术,建成了全球产量最大双氯灭痛类系列原料药生产新工艺;建成了均相自催化重排为关键技术洛索洛芬、酮洛芬等原料药通用生产工艺;开发了一系列聚合物氧氮丙啶氧化剂及配套环内酯立体定向氧化技术,建成了世界第一条喜树碱类原料药化学全合成生产线。相关成果获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2006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6年中国专利金奖及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申请中外发明专利102项(授权43项),主参编著作7部。
♦主持、参与宁夏研究院项目
主持2019年“宁夏精细化工战略研究研究-国家级氰胺产业基地建设及宁夏氰胺产业创新升级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
♦主要简介
刘中民(1964.9.24-),石油化工、煤化工专家。汉族,河南周口市扶沟县人。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长期从事能源化工领域催化新过程研究与开发,完成了多项创新成果并实现产业化。负责开发了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并率先在世界上实现工业化,截至2017年底,实现技术实施许可24套装置,烯烃产能1386万吨/年,引导并促进了煤制烯烃新兴战略产业的快速发展。领导开发了甲醇制乙醇(DMTE)技术,完成了世界首套10万吨/年煤基乙醇工业示范项目,为百万吨级工业装置建设奠定了基础。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甲醇制烯烃》一部,获授权国内发明专利180余件,国外100余件。201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周光召应用科学奖;201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产业创新奖;2017年获中国催化成就奖并获评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曾荣获中国专利金奖,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石化联合会技术发明特等奖、技进步特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十余项。
♦主持、参与宁夏研究院项目
主持2020年“宁东基地煤化工产业链延伸与产品耦合发展研究”项目;
参与2018年“宁夏食品和生物发酵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参与2020年“促进宁东地区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协同发展战略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