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产业】奶产业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充分利用自治区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政策机遇,以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绿色发展为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奶产业全产业链竞争力为核心,以产业数字化为方向,以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为路径,进一步优化奶产业布局,扩大养殖规模,提升综合效益,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奶产业高质量发展,把我区打造成国内领先的高端乳制品加工基地和中国高端奶之乡、国际一流的优质奶源生产基地。力争用5年时间,全区奶牛存栏100万头,成母牛年均单产10000公斤,生鲜乳总产量550万吨,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99%以上,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生鲜乳和乳制品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100%和99%以上。努力实现生鲜乳产值200亿元,乳制品加工产值600亿元,带动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000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区域化布局。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引导奶牛养殖向饲草料资源丰富、生态容量大的优势区域集聚发展,着力打造沿黄奶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势区域,提升奶产业综合生产能力。
1.巩固提升核心区。包括兴庆区、西夏区、贺兰县、永宁县、惠农区、利通区、青铜峡市、沙坡头区、中宁县9个县(区),重点在五里坡、孙家滩、峡口镇、迎水桥镇、东园镇、常乐镇、镇罗镇、太阳梁乡、大战场乡等地新建扩建奶源基地5个。力争到2025年底,奶牛存栏、生鲜乳产量分别达到67万头、367万吨,占全区总量的67%。
2.加快建设发展区。包括灵武市、平罗县、盐池县、红寺堡区、海原县5个县(区),重点在白土岗乡、红崖子乡、惠安堡镇新建扩建奶源基地3个。力争到2025年底,奶牛存栏、生鲜乳产量分别达到33万头、183万吨,占全区总量的33%。
3.建设优质饲草基地。围绕奶牛养殖聚集区,大力推进饲草料种植和奶牛养殖配套衔接,重点调整青贮玉米、优质苜蓿种植面积。支持饲草品种选育、优质饲草基地建设,建立多元化饲草保障体系,提高优质饲草供应保障能力。推广“青贮玉米+黑麦草”等一年两茬种植模式,就地就近保障饲草料供应。按照1头成母牛配套2亩青贮玉米,力争到2025年底,奶牛主产县区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40万亩。
(责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等,有关市、县〔区〕)
(二)推进规模化经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构建完整的规模化经营体系,有效降低养殖成本,保障牛奶品质和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1.壮大养殖经营主体。积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利用金融资本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奶产业,鼓励和引导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奶牛养殖主体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智能化管理。依托现代农业发展子基金,放大金融信贷规模,对符合条件的奶牛养殖场予以贴息,吸引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规模奶牛养殖场,引导乳制品加工企业自建或参股建设规模奶牛养殖场。探索建立奶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对疫病和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进行补贴。力争用5年时间,新建千头以上规模奶牛养殖场100个以上。
2.扩大奶牛养殖规模。以自繁自育为主,引进国外优质遗传资源为辅,支持龙头企业引进国际优质种质资源,利用基因组选择等新技术,推广使用优质性控冻精和性控胚胎,加快核心种子母牛群和优秀后备种公牛培育,促进高产奶牛群体快速扩繁。强化指导服务,引导养殖企业进口奶牛,支持利通区、灵武市、平罗县、沙坡头区等地建设奶牛良种繁育基地。力争用5年时间,推广优质性控冻精120万支、性控胚胎3万枚。
3.加快养殖场改造升级。加快推进现有奶牛场扩规升级、扩群增量,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设备,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改扩建存栏5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0个、3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50个。力争到2025年底,存栏千头以上的奶牛场达到300个。
4.创新奶产业生产模式。重点发展荷斯坦奶牛,在条件适宜地区适度发展乳肉兼用牛,利用乳肉两种资源,生产高品质奶酪、高端低温乳制品、优质特色牛肉,提升奶产业竞争力。
(责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市场监管厅、地方金融监管局等,有关市、县〔区〕)
(三)推进标准化生产。围绕标准化建设、核心群选育、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物联网应用等方面,建设“品种优、技术优、管理优、品质优、效益优”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奶牛养殖基地,推进奶产业绿色循环发展。
1.加强养殖基地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选址、分区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支持各地利用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资源,配套建设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奶源基地。
2.加快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按照品种良种化、生产规模化、养殖设施化、管理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信息数据化“七化同步”要求,加快规模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规模养殖场配套完善基础设施设备。力争到2025年底,提升改造100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规模奶牛场机械配套率达到100%,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3.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围绕奶产业提质增效,大力推广良种选育、高效繁殖、营养调控、信息化管理、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围绕奶牛绿色高效健康养殖,开展奶牛选育、增产增效、疫病防控、绿色养殖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支持成立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饲草种植、精准饲养体系、养殖管理及疫病防控等全方位服务。力争到2025年底,标准化养殖技术普及率达90%以上。
4.保障乳品质量安全。加大养殖生产投入品监管力度,持续开展兽药、饲料和乳品质量安全专项监测,强化乳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经营销售等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确保生鲜乳和乳制品安全。建立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奶牛养殖场开展布鲁氏杆菌病等监测和净化,推进规模养殖场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建设。
5.推进产业数字化建设。支持建设宁夏奶产业数字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奶牛场管理、生产性能测定、饲草供给、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等信息互联互通一体化管理。支持奶牛养殖企业应用精准饲喂系统、挤奶机器人、环境精准监测等5G信息化新技术建设智慧牧场,提升奶牛场智能化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力争到2025年底,奶牛场信息化、智能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
(责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水利厅、市场监管厅、农科院、宁夏大学等,有关市、县〔区〕)
(四)推进产业化发展。强化乳制品加工企业“内培外引”力度,重点发展一批产业链条完整、科技创新能力强、精深加工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带动示范作用强、品牌优势明显的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促进奶产业“接二连三”发展。
1.支持乳制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围绕高端乳制品研发、品牌创建、品质提升,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招商合作等方式,全面支持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投入、扩大产能、精深加工,建设世界一流乳制品加工园区。积极引进中国奶业20强来宁投资建厂,扩大加工规模,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力争到2025年底,培育产值超400亿元乳制品加工企业1家、超200亿元企业1家。
2.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支持乳制品加工企业优化加工工艺和产品结构,加大低温乳制品、奶酪、黄油等精深加工乳制品生产。支持大型奶牛养殖企业自建、联建、合作建设乳品加工厂,形成一批区域特色乳制品加工企业。支持养殖、加工企业采取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整合上市。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股份合作、二次分红、溢价收购等经营模式。
3.打造“宁夏牛奶”区域公用品牌。加强宣传推介,打造“宁夏黄金奶源带”、“宁夏牛奶”等品牌,培育申报“宁夏牛奶”地理标志产品,扩大和提升“宁夏牛奶”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鼓励乳制品加工企业与流通企业、电商企业对接融合,开拓“互联网+”、体验式消费等乳制品营销新模式,降低流通成本,促进乳制品消费。力争到2025年底,培育1个区域公用品牌,2—3个企业知名品牌。
(责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市场监管厅、科技厅、交通运输厅、地方金融监管局等,有关市、县〔区〕)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科技支持。充分发挥产业协会和“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机制等优势,加强与区内外科研院校的合作交流,加快先进实用技术集成配套与示范推广,破解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开展国际奶业技术合作,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引进和新特优乳制品研发及转化推广。
(二)强化人才支持。创新和深化培训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强奶产业人才梯队建设,解决奶产业中高端人才缺口,推动奶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
(三)强化金融支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政府、企业、民间资本等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全面推广奶牛活体抵押贷款,提高资金使用效能。支持企业发行债券,拓宽融资渠道。开展企业信用评级,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无抵押、无担保信用贷款。构建奶产业保险综合保障体系,用足用好奶牛政策性保险,提高保险额度,扩大保险覆盖面。鼓励开展生鲜乳目标价格保险,降低养殖风险。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提高疫病、市场、环境、食品安全等风险的抵御能力。
(四)强化市场监管。健全完善奶牛养殖企业和乳制品加工企业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乳制品加工企业与养殖企业签订规范购销合同,定期对合同履行情况开展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双方合法权益。健全由政府引导、奶业协会主导、企业参与的生鲜乳价格协商机制,建立企业诚信档案、“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