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完成
该项目针对宁夏苜蓿产业效益低,技术体系不规范等问题,开展了宁夏不同种植区域的苜蓿品种筛选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优选出适宜宁夏不同区域种植的12个苜蓿品种。皇冠、WL343HQ等4个优质高产灌溉地品种和中苜3号、甘农4号等3个耐旱性、抗虫性强的旱地品种列入了2014-2019年苜蓿主导品种,解决了生产中优质品种缺乏的问题。研发出苜蓿病虫草害安全防治技术。优化了苜蓿蚜虫、蓟马、褐斑病预测模型,提出了苜蓿品种的抗蚜性鉴定方法,完成了9种化学药剂的安全性评价,筛选出4种高效生物农药和6个除草剂组合。形成了灌区苜蓿丰产栽培技术。构建了苜蓿施肥模型,提出1-3年不同目标产量的推荐施肥量,氮肥减施量47.37%;总结出了“5-6年生苜蓿收获1 茬翻耕→复种青贮玉米→春播小麦(燕麦)→夏播苜蓿”草田轮作模式,效益增加24.5%以上;干草亩产量达1.3-1.5吨,粗蛋白提高1-2个百分点。集成建立了宁南山区苜蓿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联合研制出适宜梯田的苜蓿小型刈割压扁机、平地镇压一体机及除草、施肥、收获加工等结合的农机农艺技术,收获效率提高8-10倍,干燥期缩短1-2天,草产品质量提高1-2个等级,解决了宁南山区苜蓿生产机械缺乏和产业效益低的问题。
制定行业标准《苜蓿草田虫害防治技术规程》1项、地方标准10项,发表论文23篇,专著3部;累计推广面积40.7万亩,新增产量6.03万吨,新增产值10487万元,新增利润594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