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绿色低碳科技成果展示(四)

信息来源: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7-11  访问量:

贺兰山保护区采煤迹地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研究

承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所,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效:项目研发出了基于原生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质等要素的近自然地形重塑的方法和技术1项。对普通人工驾驶的挖掘机进行智能化改造技术1项,实现了挖掘机按照图纸构建排土场的近距离精准无人驾驶以及远程控制。通过贺兰山露天煤矿排土场渣土问题诊断、渣土改良及改良效果评价,提出不同技术方案的土壤培肥技术4项。筛选了适合贺兰山采煤迹地的优势乡土灌木植物蒙古扁桃、沙冬青、柽柳、灰榆、罗布麻,优势乡土草本植物盐生草、沙蒿、冰草、沙打旺,研发贺兰山矿区适生植物蒙古扁桃、沙冬青快繁与抗旱建植技术2项。贺兰山采煤迹地不同生境条件的植被恢复技术模式7套,申报相关技术专利8项(其中申报发明专利5项,申报实用新型专利3项,授权1项)。制订企业技术规程2项。培养研究生6名,出站博士后1人,技术骨干5人。发表学术论文16篇,出版专著5部,提交决策咨询报告1份,完成软件登记1项,科技产品2个,技术转化利用至3家企业。举办学术会议2次,建立试验研究综合示范基地2处,示范区面积1000亩,推广面积2720亩,建立采煤迹地地形重塑、新土体近自然构建技术示范区面积300余亩,现场考察学习140余人次。采煤迹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得到显著增强,一次播绿,年年见绿,植被盖度达到25-30%,局部达到70%。项目社会效益明显,中央、地方各级媒体多次关注、报道项目实施成果,国家自然资源部、区内外领导参观考察项目实施现场,给与极大肯定。2021年6月,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作为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推荐的10个中国特色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之一,向全球公开发布。贺兰山保护区采煤迹地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研究成果为典型案例提供了详实的技术支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宁ICP备05000663号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0066号  网站识别码:6400000035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西桥北巷95号  电话:0951-5032404,0951-5020669  传真:0951-5032599  邮编:750001
技术支持: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信息研究所  电话:0951-5021033
夏季:上午 8:30-12:00 下午14:30-18:30 冬季:上午 8:30-12:00 下午14: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