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山区脆弱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固碳潜力研究
承担单位:宁夏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效:项目通过对宁夏“三山”云杉和油松年内木质部进行动态监测,揭示了木质部各阶段的具体物候,在周尺度上探明了影响木质部细胞发育的因素;相关研究结果除了辅助预测未来树木生长趋势外,还为提出合理的森林抚育和干预手段提供参考;利用调查的样方数据计算了多个林分的固碳量,为重点区域开展森林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参考。通过全口径系统全面开展研究,初步探明了宁夏脆弱山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分布格局;揭示了宁夏脆弱山地生态系统有机碳维持机制;摸清了宁夏脆弱山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预测了宁夏脆弱山地生态系统未来固碳潜力。项目首次对宁夏脆弱山地生态系统有机碳进行全面量化与测定,为未来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依据。项目建立了宁夏主要针叶树种微树芯石蜡切片技术;宁夏主要针叶树种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模型;宁夏主要针叶树种生长-基因表达关系探索和基于光学遥感的高精度林分识别技术。参加第八届森林生态系统年会,提交会议论文 4篇,其中 2 份墙报获奖。建成贺兰山、罗山和六盘山典型树分生长动态监测平台;构建旱区山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平台,其中贺兰山森林生态站纳入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建立宁夏油松和云杉林年际间生长变化数据集 1 份,宁夏油松和云杉林年内木质部生长动态数据集 1 份;宁夏“三山”气象、植被、土壤理化、微生物、酶活性和碳组分数据集各 1 份。1 人获批自治区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 人获批自治区级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 1 人获项目资助前往美国学术交流 1 年;培养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共计 18 名,其中 2人攻读博士研究生。发表 SCI 论文 5 篇,中文期刊 12 篇,指导硕士毕业论文 5篇,指导本科毕业论文 6 篇。柔性引进干旱区生态水文创新团队;组建山地生态系统研究团队。引进双一流高校博士研究生 3 人,在职培养博士研究生 1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