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治区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308号建议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 2024-12-27 14:43 访问量: 字体:[]

马生龙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科技型企业培育,促进创新主体快速发展的建议》收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建议中关于强化企业研发主体地位、增强科技人才支撑作用、推进科技政策落实落地等内容,符合我区高质量发展需求和科技创新工作实际。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坚强领导下,自治区科技厅、工信厅等部门深入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持续完善创新政策体系,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强化创新基础建设,引导支撑各类创新主体不断壮大。

一、多措并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一)构建新体系大力培育创新主体。一是完善企业梯次培育政策体系。推动出台《自治区建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实施方案》,配套印发《自治区科技型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自治区高成长创新型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构建了科技型、高成长创新型、新型工业化示范型3个系列12个类别的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引导企业阶梯成长、做大做强。二是壮大创新主体队伍。强化政策宣传和深度辅导,坚持保存量拓增量提质量,通过精准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95家,其中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集成电路和半导体等新兴产业领域达533家,占总数的89.6%。自治区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创新型示范企业分别达到73家、38家、35家。三是构建创新主体新模式。引导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组建自治区创新联合体21家。启动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组建工作,拟以银川高新区等为主体组建首批产业科技创新联盟5家。推动成立宁夏华理现代煤化工研究院、宁夏时空北斗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宁夏)奶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势力。四是实施市场主体提质升级行动。引导中小企业聚焦实业、专注主业,在细分行业领域精耕细作、创新发展、做优做强,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发展道路。成立了自治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联盟工作委员会,配套制定“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建立区市县(区)三级服务专员定点联系帮扶机制。全区累计培育认定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51家、国家“小巨人”企业25家,其中2家“专精特新”企业实现上市、16家“专精特新”企业挂牌新三板。

(二)通过科技金融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深入推进科技与金融协同发展,围绕政策环境营造、体制机制完善、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发力,逐步探索出一条比较符合地区实情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构建了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产品体系,累计投入财政科技资金8.03亿元,通过风险补偿贷款、科技担保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融资费用补贴、科技保险等方式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本244.34亿元,支持科技企业4278家(次)。

(三)通过后补助政策激励企业持续研发。扎实落实企业科技创新后补助政策,及时兑现企业年度研发费用后补助、规上工业企业新增研发费用奖补、首次入规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奖补资金,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开展创新活动。后补助政策施行以来,累计有超过6900家(次)企业获得研发费用补助资金近26亿元。2023年9月最新发布的《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我区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提高至81.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8个百分点。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达到609家,占比达到4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排名全国第8位、西北省区第1位。

(四)通过研发项目支持企业技术攻关。紧密围绕“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十大产业链、七大产业基地创新需求,集聚创新资源,大力支持企业科研攻关。持续推行重点研发计划“前引导、后支持”机制。对企业承担的“前引导”项目,重大项目按30%比例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支持;重点项目按25%比例给予最高不超过300万元支持;一般项目按20%比例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企业承担的“后支持”项目,待验收合格后按研发总投入的30%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助。支持企业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充分利用区内外优势创新资源解决自治区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单个项目补助最高1000万元。近五年,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在高新技术领域累计立项支持超过1000项,财政总投入经费达到7.25亿元。自治区工信厅制定《自治区产业创新揭榜攻关项目管理办法》,围绕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关键技术难题发布任务“榜单”,鼓励企业揭榜攻关,解决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技术熟化、中试验证、批量生产等工程化瓶颈难题,提高企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示范带动行业整体高质量发展。2019年以来,聚焦工业和信息化全领域产业发展需求,累计发布86项揭榜任务,实施揭榜项目58个。目前,“盐酸二甲双胍原料药合成技术”等41个揭榜攻关项目已完成技术指标并通过验收,累计拨付揭榜攻关补助资金4947万元。项目累计取得阶段性成果400余项,新增产值50亿元以上。

(五)通过举办赛事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按照工信部火炬中心的统一部署,自治区科技厅联合多家政府部门举办宁夏创新创业大赛,通过整合区内外投融资机构、行业领域技术专家、创业导师等各类资源为参赛企业提供服务,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截止目前,累计有4000家企业报名参赛,近五年报名企业年均增幅在30%以上。先后有20家企业入围全国总决赛并获奖,328家企业获得自治区奖项。通过大赛培育,有68%的获奖企业成长为科技型企业,有百余家企业获得科技类融资支持近15亿元。

二、多管齐下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一)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是完善人才培育体系。全区构建了“青年托举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杰出科技人才”梯次培养体系,科技人才规模质量大幅提升。2022年,全区R&D人员3.09万人,比上年增长5.0%;R&D人员全时当量16282人年,比上年增长2.2%。截止2023年底,我区有何梁何利奖获得者6人,自治区科技领军人才109人,科技创新团队157个。二是持续探索“柔性引才”新模式。在上海建立宁夏上海科创中心,签约入驻企业23家,支持企业赴上海、深圳等地设立飞地研发中心4家,充分发挥东部地区高端人才和高校院所集聚优势,借智借力推动宁夏重点产业发展。

(二)强化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一是高水平推进自治区实验室建设。着力推进六盘山实验室高水平运行,协调下达科研运行经费1亿元,指导实验室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40名、立项实施科研项目23项,聚焦高端控制阀及智能控制器、智能铸造及装备等方向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着力推进贺兰山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筹建方案和组建方案已通过自治区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审定,批准组建文件已由自治区政府下达。二是高质量提升自治区创新平台能力。强化与科技部对接沟通,对标全国重点实验室要求,推动种苗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重组。全力提升自治区科研平台绩效,深入开展重点实验室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组织开展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学科研究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创新平台培育建设工作。截止2023年底,全区共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950家。 

(三)强化企业技术中心培育。一是持续开展创新主体认定工作。自治区工信厅围绕“六新”产业,组织开展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工作。截至目前,全区现有110家国家和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18家自治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了显著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二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出台了《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人才项目管理办法》,支持共享集团等3个企业实施的技术中心人才项目,培养各类人才230多名,显著增强了我区的人才水平和研发能力。

三、多点发力推进科技政策落实落地

(一)加大科技政策宣传力度。自治区科技厅通过大力开展宁夏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育行动,采取区市县三级联动、线上线下联通、培训调研结合等形式,大力培育弘扬企业家创新精神,提高企业家创新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2021年以来在区内外举办了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育培训活动180余场,重点围绕科技政策解读、企业创新发展、商业模式构建、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培训企业家和中高管人员超过10万人次。相关培训活动通过宁夏日报、宁夏新闻网、科技日报、新消息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二)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涵养。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攻坚行动,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措施,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工作,推进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5个项目成功揭榜,进一步提升了科技创新效能。全面强化科技创新服务,专门组织开展“科技服务月”活动,近三年先后在石嘴山市、中卫市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举办了3期全区企业科技创新现场会,着力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解决方案、吸引金融投资。

(三)持续拓展东西部科技合作主体。先后与上海、山东等11个省市,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等14个高校院所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参与宁夏科技创新活动的区外创新主体达到800多家、科创人才达到9200余名。成功举办第五届中阿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首届宁夏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交流合作大会。累计组织实施东西部科技合作项目1700余项,引进转化了一批先进科技成果。

四、下一步措施和计划

为加快科技型企业培育,促进创新主体快速发展,下一步,自治区科技厅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推动我区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强化科研组织。加强市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掌握一批独门绝技、开发一批优势产品,打造原创性突破性技术的策源地。支持“链主”企业等行业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涌现一批领先创新成果。支持高校院所积极探索前沿颠覆性技术的应用方向;加大与国内一流高校院所及领军企业对接交流,推动更多先进科技成果在我区转化。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的示范应用,以场景应用推动前沿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是强化主体培育。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成长的良好环境,用好项目、奖补、金融等“政策大礼包”。深入开展创新主体培育行动,扎实开展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育行动,大力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计划,持续增强企业家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带动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梯次培育科技型企业、高成长创新型企业。推动高校、院所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科技、教育、人才融合,强化校企、院企协同,紧密对接产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骨干支撑作用。大力培育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技“双创”载体,高水平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挑战赛,为科技创新后备力量成长提供沃土。

三是强化人才培养。持续深入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引培行动,全力抓好全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坚持战略导向,面向全区科技前沿重大问题和重点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引培科技人才。深化东西部科技合作,集聚区内外高水平研发团队和优质创新资源。努力提升企业家创新创造意识和能力,引导科技人才在产业一线开展创新、塑造价值。着力培养使用青年科技人才,为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主角”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激励引导更多青年科技人才矢志创新。

四是强化平台建设。加快六盘山实验室和贺兰山实验室建设运行,打造自治区战略科技力量。着眼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优化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深入推进“飞地研发中心”建设,探索研发代工新模式。强化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提升未来产业创新主体孵化服务能力。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2024年8月21日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