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现就民革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推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提案,提出如下协办意见:
自治区科技厅历来重视农业育种工作,把强化种质资源创新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给予了不间断地支持,围绕自治区种业科技创新,通过实施育种专项,强化顶层设计等措施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取得一定成效。
一、持续推进育种专项,强化原始创新积累
2013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安排部署下,自治区科技厅联合财政厅、农业农村厅、宁夏农科院、宁夏大学等单位共同组织实施了自治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新品种选育专项(以下简称“育种专项”),先后启动了小麦、水稻、枸杞、滩羊、奶牛、牧草(包括苜蓿新品种<系>选育、牧草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两个分项)、马铃薯(包括马铃薯基因编辑育种、马铃薯新品种育种两个分项)、葡萄、瓜菜、肉羊12个项目,开展我区历史上涉及产业最多、参与科技人员最多、投入经费最多的政产学研用种业协同创新工作。
(一)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枸杞育种建成世界最大的枸杞属种质资源库,保存枸杞种质资源2660份,完成了枸杞全基因组测序,建成枸杞1032种代谢物数据库。通过国家新品种保护11个,审定宁杞5、7、9号新品种3个,培育的新品种在全国覆盖度达到80%以上。小麦育种培育新品种11个,新品种宁春58号以亩产710.49公斤刷新了宁夏春小麦高产纪录,新品种在区内外累计推广296.81万亩,实现经济效益2.436亿元。我区成为我国北方春麦区育种核心区域。水稻育种审定新品种14个,育成宁粳48号亩产835.9公斤,刷新了宁夏旱直播水稻高产纪录,培育的宁粳54号在首届中国大米品牌大会上被评为“中国十大好吃米饭”,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500万亩以上。马铃薯育种审定和登记新品种4个,自主研发了我国首个马铃薯育种全流程数字化系统。酿酒葡萄育种在国际上首次构建了葡萄基因编辑技术和葡萄大数据,选育了3个抗寒旱新品系,建立了包含103个品种的核心种质资源圃。牧草育种培育审定甜高粱新品种3个、生态草1个、饲用玉米4个,培育苜蓿新品系14个。瓜菜育种获得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6个,申请植物品种权保护4项,新品种累计推广15.8万亩。奶牛育种创建了优质高产奶牛早期选育技术体系,建成了功能完善的《宁夏奶牛育种信息大数据平台》,培育出遗传性能国内领先的种公牛“宁京1号”,种用公牛6头,组建优质高产母奶牛核心群5000头,核心群奶牛平均305天产奶量为14.1吨。两家育种核心群成功入选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场。滩羊育种构建了滩羊基因组的“指纹图谱”模型,开发出滩羊种质基因鉴定芯片和配套检测技术,建立了肉裘兼用品系核心群2214只,多胎品系核心群1690只。累计向全区供种7.57万只,制定滩羊全产业链标准27项。肉羊育种在国内首次建立了优质肉羊多性状基因聚合分子选育技术体系,建立了肉用、多羔和体大3个品系培育群体,培育出3个肉羊新品系。
(二)建立了专项科学管理体制。制定了育种专项管理办法,建立了部门协同推进的“四位一体”专项管理体系(即产业部门提出育种需求并负责新品种推广应用,科技部门负责组织管理、评审论证和验收考核,财政部门负责专项经费的落实、绩效评价和监管,项目承担单位及主管部门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创建了“长期稳定、滚动立项、动态管理”的项目稳定支持机制和管理模式。
(三)提升了种业创新技术水平。采取区内外双首席专家主持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专家100余人与我区专家联合开展攻关,共建研发平台。汇集区内外科技人员400余人,培养了由39名学科带头人组成的一支稳定育种队伍,构建了开放的育种平台,使我区育种科研深度融入国家育种体系。
(四)培育了现代种业科技企业。通过同步开展育种与良种繁育技术研究,推进育种体系与良种繁育体系深度融合,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了以泰金种业等为代表的种业企业,助力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发展。
(五)促进了特色产业升级发展。通过育种专项实施,获得授权专利53项,制定行业地方标准38项,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7项。累计推广各类新品种近600万亩,新增产值240多亿元,实现了枸杞第2次、水稻第7次、小麦第6次更新换代,为我区特色农作物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强化政策保障,构建种业创新良好生态环境
为认真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加快种业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提高我区农业重点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联合农业农村厅共同印发了《自治区种业科技创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紧扣自治区农业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强化种质资源创新、育种技术创新和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同时明确了总体目标:到2030年,我区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种业竞争力大幅度提升。一是建立完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自治区级种质资源保存量达到2.5万份,实现种质资源保存规模大幅提升和有效共享。二是农业新品种培育取得重大突破。培育小麦、水稻、玉米等优新品种40个左右,建成优质高产奶牛、肉牛品种培育和育种核心群,确立滩羊保种区滩羊主养品种优势。三是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完善。鉴定筛选优异种质资源300份以上,克隆功能基因30个以上,创造新种质材料500份以上,建设种质资源圃(场)10个、重要野生资源保护区8个、引种筛选示范和良种繁育基地30个。四是种业研发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成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平台3—4个,引进培养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种业创新团队6—8个,科技型种业龙头企业达到30家以上。同时,明确四项保障措施,确保政策落实落地。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加大对我区特有农业种质资源特别是地方特色与珍稀濒危种质资源的保护力度。同时,围绕育种目标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挖掘利用。根据全区种质资源分布状况,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种业企业,完善种质资源保护鉴定圃(场)、特有野生资源原生境保护区、种质资源特性鉴定繁育更新基地等建设,搭建集中保存与原生境保护互为补充的高标准、多层次保护体系。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育种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加强种质资源鉴定与高效利用,为现代种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二)强化种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支持育种基础理论和遗传机理等基础研究,加强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及基因编辑等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建立现代精准育种技术体系。综合运用前沿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手段,构建区域优势特色动植物优质品种选育、筛选、鉴定和评价体系。开展快速DNA指纹检测、信息化质量控制等新技术研究,突破生物制(繁)种与种子(苗)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建立生物良种质量标准化、信息化控制体系。
(三)加快培育和创制突破性新品种。以“高产优质、抗逆广适、专用高效、适宜机械化”为主攻方向,突破优质早熟高产型小麦、优质抗病耐直播型水稻、抗病抗逆加工型和高营养食用型新品种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定向培育。引进筛选培育风味品质优良、萌芽晚、耐高热强光、抗寒旱与抗病害的优质酿酒葡萄品种,建立优质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针对多用途枸杞功能,重点培育药用价值高、抗逆性强、适宜于枸杞深加工、适应机械化采摘的丰产稳产的新品种。突破优质高产奶牛良种选育和高效繁育技术,突破优质肉牛良种改良与快速扩繁技术和服务平台创建,突破滩羊种质资源评估及提纯复壮和高效繁育关键技术。
(四)加快构建种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鼓励种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加核心种质资源保有量,选育突破性新品种,开展自主创新。稳定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充分利用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开展育种理论、技术和育种新材料创制等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优化整合和布局建设一批自治区相关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若干协同创新育种平台。支持种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培育一批种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联合开展种质创新、新品种创制、制种加工技术研发等全产业链育种创新。
(五)培养引进高层次种业人才和创新团队。依托科技项目、创新平台和创新创业基地,借助国家自治区各类人才计划,加大对种业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落实柔性科技人才政策,面向海内外引进培养一批国内一流的种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形成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优势创新团队,构建具有国际视野水平的生物育种人才队伍。鼓励企业科技人员兼职教学和参与基础研究,定向培养企业种业人才,为我区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支撑。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2022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