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246号提案协办意见

发布时间: 2021-10-09 00:00 访问量: 字体:[]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现就刘常青提案者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区种业科技创新的提案,提出如下协办意见:
  一、科技支撑种业创新有关情况
  自治区科技厅历来高度重视种业科技创新工作,将其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加以持续推动。在突破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的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坚持创新种业科技体制机制,取得了突出成效。
  (一)稳定支持,创建育种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早在2013年,自治区科技厅联合财政厅、农业农村厅、宁夏农科院、宁夏大学等单位共同组织实施了自治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新品种选育专项,先后启动了小麦、水稻等12个项目,开展政产学研用种业协同创新工作。建立了“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创建了持续稳定支持的工作机制和符合育种科研规律的管理模式,有力促进了育种成果产出。小麦培育新品种11个,宁春4号刷新了宁夏春小麦高产纪录。水稻审定新品种14个,宁粳48号刷新了宁夏旱直播水稻高产纪录。枸杞建成世界最大的枸杞属种质资源库。马铃薯审定和登记新品种4个,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培育2个品系已繁育获得原种种薯。酿酒葡萄建立了包含103个品种的核心种质资源圃。苜草培育出苜蓿新品系14个,甜高粱3个,生态草1个,饲用玉米4个。瓜菜获得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6个。奶牛创建了优质高产奶牛早起选育技术体系,建立了开放式核心群31个和12个核心育种场。首批选育的6头种公牛,育种值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滩羊建立了育种核心群8个,存栏达9155只,制定滩羊全产业链标准27项。肉羊在国内首次建立了优质肉羊多性状基因聚合分子选育技术体系。
  (二)开放创新,提升了种业创新技术水平。通过采取区内外双首席专家主持项目方式,柔性引进国内一流育种专家在我区开展育种攻关,并联合组建了宁夏农作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在国家育种团队的帮助指导下,迅速扩大我区种质资源收集能力,引进学习育种新技术,建立了分子育种平台,提高了育种技术水平。累计引进国内外优质的种质资源1200份,在国内首次开发了优质高产奶牛早期选育技术、肉羊多性状基因聚合分子选育技术和滩羊种质基因鉴定技术,搭建了宁夏奶牛育种综合信息数据库和马铃薯、牧草种质资源数据库以及酿酒葡萄数据平台,推动了我区传统育种向定向、高效的“精准育种”转变,构建了开放的育种平台,使我区育种工作深度融入国家育种体系。
  (三)市场驱动,培育了现代种业科技企业。在育种项目内设立良种繁育技术研究课题,解决了新品种推广的繁育配套技术问题。育种团队将培育的新品种打包转让给企业,获得的育种成果转让收益不仅反哺了育种科研工作,而且还探索了科技人员知识产权转化收益机制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通过专项实施,支持一批科技企业开展农业新品种选育工作,促进了我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发展。
  (四)转化成果,促进了特色产业升级发展。截至2020年,先后审定了新品种共40个,累计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励7项。宁夏农科院先后转让水稻、小麦、枸杞等新品种,获转化受益1295万元。累计示范推广各类新品种554万亩,新增产值229亿多元,实现了枸杞第2次、水稻第7次、小麦第6次更新换代,为我区特色农作物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科技支撑种业创新下步重点工作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围绕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紧扣自治区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同,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持续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工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夯实种业基础。
  (一)顶层设计,谋划布局了种业科技创新工作。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打好种业翻身仗部署要求,结合“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我们联合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制定下发了《自治区种业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制定了种业创新要坚持公益性与商业化相结合、重点突破与统筹兼顾相结合、技术创新与品种创新相结合、自主培育与引进筛选相结合,通过搭建高水平种业创新平台、培育突破性优新品种、加快种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夯实种业创新基础等措施,力争到2030年,我区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种业竞争力大幅度提升。
  (二)瞄准目标,创建现代种业创新体系。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评价,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农作物、枸杞、酿酒葡萄、瓜菜、马铃薯、牧草等高产优质高抗新品种(系);建立奶牛遗传改良、肉牛杂种优势利用、滩羊优新品系定向培育技术体系。坚持自主培育与引进筛选并重,加快优新品种繁育和推广。加强地方品种种质库建设,改善种业科研机构研发条件,建立企业、科研单位联合攻关机制,培育领军企业,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三)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加大对我区特有农业种质资源特别是地方特色与珍稀濒危种质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挖掘利用。完善种质资源保护鉴定圃(场)、特有野生资源原生环境保护区、种质资源特性鉴定繁育更新基地等建设。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育种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加强种质资源鉴定与高效利用,为现代种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四)强化种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支持育种基础理论和遗传机理等基础研究,加强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及基因编辑等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建立现代精准育种技术体系。综合运用前沿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手段,构建区域优势特色动植物优质品种选育、筛选、鉴定和评价体系。开展快速DNA指纹检测、信息化质量控制等新技术研究,突破生物制(繁)种与种子(苗)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建立生物良种质量标准化、信息化控制体系。  
  (五)加快培育和创制突破性新品种。以“高产优质、抗逆广适、专用高效、适宜机械化”为主攻方向,突破优质早熟高产型小麦、优质抗病耐直播型水稻、抗病抗逆加工型和高营养食用型新品种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定向培育。引进筛选培育风味品质优良、萌芽晚、耐高热强光、抗寒旱与抗病害的优质酿酒葡萄品种,建立优质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针对多用途枸杞功能,重点培育药用价值高、抗逆性强、适宜于枸杞深加工、适应机械化采摘的丰产稳产的新品种。突破优质高产奶牛良种选育和高效繁育技术,突破优质肉牛良种改良与快速扩繁技术和服务平台创建,突破滩羊种质资源评估及提纯复壮和高效繁育关键技术。
  (六)加快构建种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鼓励种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加核心种质资源保有量,选育突破性新品种,开展自主创新。稳定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充分利用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开展育种理论、技术和育种新材料创制等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优化整合和布局建设一批自治区相关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若干协同创新育种平台。支持种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培育一批种业国高企和农高企,加快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联合开展种质创新、新品种创制、制种加工技术研发等全产业链育种创新。
  (七)要培养引进高层次种业人才和创新团队。依托科技项目、创新平台和创新创业基地,借助国家自治区各类人才计划,加大对种业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落实柔性科技人才政策,面向海内外引进培养一批国内一流的种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形成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优势创新团队,构建具有国际视野水平的生物育种人才队伍。鼓励企业科技人员兼职教学和参与基础研究,定向培养企业种业人才,为我区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支撑。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