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办公室:
现就毛凤玲代表提出的关于持续推进宁夏葡萄酒一二三产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出如下协办意见:
一、科技支撑葡萄酒产业基本情况
科技厅围绕葡萄酒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实施了一批科技项目,初步构建起了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技术体系,创建了酿酒葡萄产业的“宁夏模式”。凝结了几代葡萄酒人智慧与汗水结晶的“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技术体系创新与应用”科技成果,被区内外专家评为2019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一)初步构建了优质产区品种区域化布局。完成了宁夏酿酒葡萄区划,通过对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要素分析研究,确定了贺兰山东麓为酿酒葡萄适宜种植区域,划分了该产区酿酒葡萄种植的生态区划及不同成熟期品种种植区划。初步构建了品种区域化布局,从80年代开始,支持从法国、意大利及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引进酿酒葡萄种苗,结合产区风土条件开展葡萄植物学和
酿酒学特性研究,筛选并规模化推广品种(系)22个,初步构建了品种区域化布局。启动了酿酒葡萄新品种选育,2014年起,组织中科院、宁夏大学、宁夏农科院专家开展抗冻耐旱免埋土新品种培育工作,建立包含100余份核心种质的资源圃12 亩,培育杂交群体66个,筛选优系3个、芽变材料3 个。支持“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获批。通过对产区土壤、气候以及栽培品种等方面深入研究,确定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技术指标体系,划分出产区酿酒葡萄种植保护区范围,并于2003年成功获批“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二)创建了酿酒葡萄栽培“宁夏模式”。研究建立葡萄脱毒种苗工厂化繁育技术体系,针对产区前期葡萄病毒病危害问题,开展病毒种类和危害程度研究,建立了葡萄脱毒技术体系,制订了“葡萄脱毒组培苗繁育技术规程”等3项地方标准,构建了集母本园、采条圃、繁育圃为一体的酿酒葡萄脱毒种苗三级繁育技术体系,建成了葡萄种苗病毒检测中心1个、葡萄种苗繁育中心3个,形成年产1000万株葡萄脱毒种苗的生产能力,葡萄卷叶病等主要病毒病脱除率达92%。研究建立了抗寒栽培技术体系,针对酿酒葡萄安全越冬问题,研究提出了“浅沟栽培”“一清三改”“斜干水平树形”等配套技术,创建了优质酿酒葡萄种植“宁夏模式”,提高了葡萄越冬防寒成活率、生产力水平。
(三)创建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现代酿造技术体系。针对贺兰山东麓原料特点,研发了冷浸渍、微氧等特色酿酒工艺,引进、创新、集成葡萄酒发酵、陈酿设备、工艺和技术,形成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现代工艺技术体系。针对市场需求研发了冰酒、起泡酒、蒸馏酒等特色酒种,并形成规模化生产,丰富了葡萄酒品种,显著提升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工艺的整体水平和葡萄酒品质。
(四)组建了一批创新载体。推进农业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建立了以源石酒庄、贺东酒庄为代表的自治区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区,分别集中展示了酿酒葡萄生态建园模式、标准化栽培、高品质葡萄酒陈酿、产旅融合模式、智能管理等技术。培育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宁夏大学组建了“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开展葡萄酒全产业链构建技术研发并取得一批创新型研发成果;依托农垦集团组建了“宁夏葡萄苗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开展酿酒葡萄优新品种引选和苗木快繁等,年繁育葡萄苗木1500万株。同时,主要依托葡萄酒企业建立了4个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二、谋划部署葡萄酒产业科技支撑重点工作
紧扣自治区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安排部署,顶层设计“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进一步强化部门协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实施好自治区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行动方案,打造中国葡萄酒产业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和人才高地,为建成中国“葡萄酒之都”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一)加强科技攻关。在育种方面,建成高水平分子育种平台和种质资源圃,加快优质抗逆酿酒葡萄新品种引选,选育适宜贺兰山东麓生境的抗寒旱、免埋土优良品种。制定品种区域化布局方案,提升完善优质脱毒种苗高效繁育技术体系。在栽培方面,创建具有贺兰山东麓特色的精准高效标准化酿酒葡萄栽培调控技术体系,突破病虫害智能化监测预警、防冻减灾、葡萄质量控制等生产保障技术。在酿造方面,筛选本土化酿造菌种,研发典型风格葡萄酒酿造工艺方法与混酿关键技术,构建多元化典型风格葡萄酒定向酿造技术体系,开发适合中国人饮食文化的葡萄酒。在智慧农业方面,研发与改制机械化栽培、避障除(割)草、智能植保、智能修剪、果实采收、新型酿造设备等智能装备,实现葡萄园全生产链农机农艺一体化管理,集成创新智慧化葡萄园和智慧酒庄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在生态方面,研发葡萄防寒出埋土、生态建园、防护林网、葡萄与葡萄酒生产籽皮渣和枝条等废物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构建葡萄与葡萄酒生态产业技术体系。
(二)加快成果转移转化。整合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技术力量,探索建立“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订单式成果转移转化机制,示范转化优质酿酒葡萄区域化布局、网格化小产区精准栽培和特色酿造技术。转化推广脱毒种苗、生态建园、精准水肥管理、绿色植保等栽培技术,集成创新低产低效葡萄园改造提升综合配套技术,提高种植效益和品质。引进应用国内外优质品种、优良砧木、先进装备、特色酿造、智慧管理等技术与装备,提升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加大科技金融支持葡萄酒产业成果转化力度,鼓励科技人员投身葡萄酒产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创建专业化科技服务体系,提升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能力。
(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葡萄酒企业技术创新。鼓励支持企业联合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开发高品质特色酒庄酒。紧扣贺兰山东麓小产区特点,布局建设一批个性化科技示范酒庄,催生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示范作用突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鼓励中小酒庄依托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开展研发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依托项目、平台和人才团队,培育一批服务全产业链的新型科技服务企业,打造一批集葡萄种植、酿造、文化旅游、康养和品牌宣传融合发展的科普教育基地。
(四)加大创新平台培育力度。依托宁夏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现有创新平台,联合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围绕分子育种、栽培酿造等领域优化布局和重组一批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有条件和实力的酒庄联合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校,组建科技创新平台,参与国家和自治区各类科技项目,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构建以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为核心的开放型产区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银川葡萄酒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打造集研究开发、技术转移、仪器共享、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为一体的葡萄酒科技服务平台。
(五)培育科技人才队伍。深化拓展东西部科技合作,瞄准育种、栽培、植保、酿造、装备、生态等全产业链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等科技创新任务,依托国家和自治区各类科技计划及引智计划项目,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加大区内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力度。依托区内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培育优势学科和专业团队,形成专业齐全、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的人才体系。吸引集聚各类科技人才深入园区和企业开展协同攻关、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依托宁夏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银川葡萄酒产业技术研究院及科研试验基地等创新载体,创建多种形式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和本土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平台,形成服务产区的国际专家、国内专家、产区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和科技特派员的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