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一:贺兰山保护区采煤迹地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
承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所,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效:项目研发出了基于原生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质等要素的近自然地形重塑的方法和技术1项。对普通人工驾驶的挖掘机进行智能化改造技术1项,实现了挖掘机按照图纸构建排土场的近距离精准无人驾驶以及远程控制。通过贺兰山露天煤矿排土场渣土问题诊断、渣土改良及改良效果评价,提出不同技术方案的土壤培肥技术4项。筛选了适合贺兰山采煤迹地的优势乡土灌木植物蒙古扁桃、沙冬青、柽柳、灰榆、罗布麻,优势乡土草本植物盐生草、沙蒿、冰草、沙打旺,研发贺兰山矿区适生植物蒙古扁桃、沙冬青快繁与抗旱建植技术2项。贺兰山采煤迹地不同生境条件的植被恢复技术模式7套,申报相关技术专利8项(其中申报发明专利5项,申报实用新型专利3项,授权1项)。制订企业技术规程2项。培养研究生6名,出站博士后1人,技术骨干5人。发表学术论文16篇,出版专著5部,提交决策咨询报告1份,完成软件登记1项,科技产品2个,技术转化利用至3家企业。举办学术会议2次,建立试验研究综合示范基地2处,示范区面积1000亩,推广面积2720亩,建立采煤迹地地形重塑、新土体近自然构建技术示范区面积300余亩,现场考察学习140余人次。采煤迹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得到显著增强,一次播绿,年年见绿,植被盖度达到25-30%,局部达到70%。项目社会效益明显,中央、地方各级媒体多次关注、报道项目实施成果,国家自然资源部、区内外领导参观考察项目实施现场,给与极大肯定。2021年6月,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作为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推荐的10个中国特色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之一,向全球公开发布。贺兰山保护区采煤迹地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研究成果为典型案例提供了详实的技术支持。
科技成果二:基于根域限制的宁夏干旱盐碱地葡萄与枸杞节水肥省力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承担单位:宁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工程技术研究所,浙江大学,宁夏水利科学研究院,宁夏农垦局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效:项目针对宁夏耕地资源不足和干旱、盐碱等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子,基于根域限制栽培原理,采用物理隔离和局部土壤改良等技术,筛选出适宜宁夏干旱盐碱荒地、节水节肥、规避盐碱危害的沟槽式、垄式、控根器三种栽培模式,开发出规避盐碱危害、耐低温、节肥节水、省力高效的盐碱荒漠土地枸杞和葡萄栽培技术体系,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低成本、简易和高效盐碱地葡萄和枸杞栽培技术标准和规范,为解决宁夏经果产业发展土地不足的瓶颈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项目构建了葡萄、枸杞高光效、省力节本的架势和树形,为葡萄、枸杞机械化、标准化、省力化提供技术支撑,产量和品质均获得突破性提高;筛选出适宜宁夏干旱盐碱荒地、抗旱寒葡萄砧木4个,为宁夏贺兰山东麓大片荒地开发利用基于根域限制的宁夏干旱盐碱地葡萄与枸杞节水肥省力高效栽培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提供品种资源;引进优良鲜食葡萄新品种3个,并进行标准化生产,实现了预期效果;研发了水肥一体化智能施肥机1套,为宁夏葡萄、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项目建成核心示范园121亩,鲜食葡萄亩产1000kg以上,商品果率超过85%,修剪量降低20%以上;枸杞干果亩产200kg以上,水肥利用率均提高20%以上;辐射推广共计1609亩。形成2项技术规范,发表学术论文22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受理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培养技术骨干20人,培训农民433人。
科技成果三:宁夏酒庄葡萄酒清洁生产及废水废物管控(防控)
承担单位:宁夏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天津科技大学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效:项目首次对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酒庄的废水废物排放现状进行了调查评估,解析了酒庄废水排放特征;获得了酒庄废水量和主要污染物指标的基础数据,核算了产区的废水量和主要污染物指标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的产生量、削减量和排放量;针对产区酒庄废水废物管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针对中央环保督察指出的酒庄废水处理设施存在的问题,创新提出了“一庄一策”的解决策略,协助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和贺兰山东麓管委会完成对全区70余家酒庄的废水处理整改工作。项目同时对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加工工艺的清洁生产水平进行了评估,针对水资源利用、污染物排放特点进行了工艺优化,并在典型企业开展了示范应用。在观兰酒庄建立了一套中小型酒庄废水处理的示范工程,处理规模为15m3/d,该工程采用双循环-氧化槽技术,为宁夏葡萄酒废水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示范工艺。项目完成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庄废水废物排放特征及管控现状调研报告》,《宁夏葡萄酒加工工艺清洁生产水平评估报告》和《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加工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发表论文6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发明专利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培训110人次;形成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科技专报1项,并提交生态环境部;成果登记1项。
科技成果四:基于农化工尾液连续化结晶再利用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承担单位:宁夏东吴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效:项目主要研发咪唑烷废水处理新工艺,其中包括年产16000吨硝基胍生产线稀硫酸废水处理、咪唑烷浓母液和洗涤废水处理。通过研究达到了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提高咪唑烷的收得率。项目主要开展如下研究:(1)咪唑烷离心洗涤废水通过蒸发浓缩技术处理、降温冷却,从浓缩液中析出咪唑烷,再通过离心分离,提取咪唑烷产品。(2)对提取咪唑烷后的二次母液废水与浓母液合并再进入四效蒸发器进一步浓缩处理,得到47-50%的硫酸铵浓缩液,进入复合肥车间喷浆造粒,作为复合肥原料使用。(3)硝基胍产生的废稀酸水经石墨蒸发器连续脱水,提高硫酸的浓度后回用至硝酸胍车间;脱出的冷凝水再与石粉中和反应,通过滤带机过滤,产生的脱硫石膏去做水泥原料。(4)从脱硫石膏中分离出的中水,再次进行膜净水处理,去除中水里的氨氮、钙离子和镁离子,处理合格的水100%循环使用到硝基胍水解工段,基本实现变废为宝和废水零排放,打造西北农化工行业的第一个废水零排放标杆项目。(5)对各冷却废水池、生活污水处理池进行除臭系统研发,可以显著减小处理池周边的臭味,改善污水池附近的空气质量。项目实施完成后可实现年新增销售收入8000万元,净利润1200万元,企业纳税663万元。
科技成果五:燃气锅炉降氮增效与消白关键技术与应用
承担单位:宁夏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宁夏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效:项目获得了宁夏地区不同类型燃气锅炉节能、降氮、节水、除雾的潜力,研发出适合不同燃气锅炉类型和容量的超低氮与排烟冷凝余热深度回收高效利用与“消白”关键技术,创新了余热利用工程系统模式,研发出燃气锅炉降氮增效与除雾系统防腐蚀技术与工艺,提出燃气锅炉超低氮与排烟冷凝余热深度回收高效利用与除雾工程应用技术,建立了燃气锅炉超低氮与排烟冷凝余热深度回收、高效梯级利用、清洁供热示范工程3个,实现了研究技术成果落地实施,经第三方检测燃气锅炉改造后氮氧化物低于30mg/Nm3和节能10%以上。通过国内外调研和项目实施,形成了《燃气锅炉降氮与排烟余热回收改造技术规程》与《燃气锅炉降氮与排烟余热回收改造实施指南》,为燃气锅炉的节能降氮提效和烟气冷凝水的回收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示范,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对我国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治理以及“双碳”战略目标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项目申请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5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授权实用新型5项;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SCI论文7篇,EI论文1篇;培养博士后3人;培养研究生54人,其中博士生7人,硕士生47人,毕业硕士研究生25人,毕业博士生2人,培养工程技术人员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