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文件 > 厅发文件

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普及“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640000004/2022-01402 文号 宁科发〔2021〕66号 生成日期 2022-01-10
是否有效 有效 发布机构 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责任部门 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自治区科普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1〕9号)和《自治区党委办公厅  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全域科普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宁党办〔2021〕63号)、《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的通知》(宁政办发〔2021〕66号)精神,自治区科技厅、党委宣传部、科协联合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普及“十四五”规划》,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2021年12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普及“十四五”规划


为深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国发〔2021〕9号)《关于推进全域科普工作的实施意见》(宁党办〔2021〕63号)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宁政办发〔2021〕66号)精神,结合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战略部署及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全区科普事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努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强区行动提供基础支撑,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科普事业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坚持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形成了部门联动、分工协作、社会参与、齐抓共促的良好格局。

——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升。2020年全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7.72%,较“十二五”末提高3.71个百分点,居西北地区第二位,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青少年、农民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持续提升,有效助力脱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科普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科普场馆建设和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全区科技馆和自然类博物馆达到19个,比“十二五”末增长58%;接待参观287万人次,比“十二五”末增长近三倍。国家和自治区级科普(教育)基地超过100个,接待参观394万人次。非场馆类科普基地发展到190个,服务公众142万人次。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建成乡村、社区科普(技)活动阵地2500多个,农民田间学校100余所,城市社区和农村科普活动站(室)覆盖率分别达到85%和80%。建成农村中学科技馆88所,创建科普示范学校75所、智慧科普校园6个。全区现有流动科技馆11套,配置科普大篷车23辆,举办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22万场次,受益公众达300余万人次。

——科学传播能力持续增强。科学传播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建立“科普中国·宁夏全媒体传播云平台”、科普微矩阵等科学传播载体。“十三五”末,“科普中国”APP注册人数达9.4万人,分享文章2578万篇,传播活跃度位居全国第四。全区各类科普网站访问量625万次,科普类微博、微信公众号阅读量分别达到535万次、1573万次。专业从事科技教育的社会机构发展到100余家,科普出版、科普微视、科技教育、科普旅游等市场主体初步形成,基层科普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特色科普活动蓬勃发展。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依托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载体,采取科学知识宣传、创新成果展示、公众互动体验、科普作品创作、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等形式,实施了一系列创新科普项目,科技活动周、科普讲解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品牌科普活动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全区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科普投入和人才队伍不断加强。“十三五”末,全区科普经费、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1.5倍、1.1倍和10倍。科普人才和科技志愿者队伍得到大力发展,全区专职科普人员2122人,兼职科普人员10758人,科技志愿者1.7万人,其中专职科普人员比“十二五”末增长了57.4%,农村专职科普人员增长近一倍。

“十三五”期间全区科普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还存在不少差距和短板。主要是全社会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氛围还没有形成;全民科学素质比例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山川差别、城乡差别明显;科普投入仍然不足,科普资源配置不均衡,科普基础设施亟待改善和加强;部门联动、上下协同和应急科普机制不够完善,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科普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科普信息化水平不高,应用新媒体进行科学传播的能力有待增强;科普产业市场化程度较低,与社会公众的高质量科普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形势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五年,也是我区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继续建设美丽新宁夏的重要五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深入推进科教兴宁战略、人才强区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科技强区行动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科普工作面临新的形势、任务和挑战。

一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同等重要”论述要求全面加强科普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必须立足新时代,适应新形势,准确把握社会公众对科普的需求,持续优化科普工作体制机制,推进科普宣传内容创新、手段创新和形式创新,进一步丰富科普内容、拓展科普渠道、提升科普服务能力,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二是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离不开科普工作有效支撑。随着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加快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迈进,要求全民科学素质必须快速提升。我区全民科学素质比例与全国平均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公众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健康、公共安全等科学知识需求与日俱增。科普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聚焦重点人群,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缩小与全国公民科学素质平均水平的差距,为宁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三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要求不断创新科学传播方式。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科学教育传播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必须重视智能技术的应用,创新科学传播方式,优化科普资源供给,实现科普资源数字化、多元化、差异化,信息推送及时、精准、有效,不断提升科普吸引力和影响力。

四是科学应对突发风险挑战需要建立完善应急科普机制。应对突发事件和各种风险挑战,需要科学引导社会舆论,建立集宣传教育、展览体验、预案演练等功能于一体的应急科普宣传教育新机制,推进现代科技手段在应急科普中的运用,实现应急科普教育常态化,增强社会公众安全意识、防灾减灾及避险能力。

二、“十四五”科普事业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同等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提升社会公众科学素质为目标,以服务创新发展为主线,聚焦重点人群,创新科普工作理念和科学传播方式,提升科普服务能力,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实施全域科普行动,培育创新文化生态,加快推进科普工作社会化、信息化、品牌化,为建设区域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促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二)基本原则。

——价值引领。转变科普工作思路,把科普全面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科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科技创新、素质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康养等深度融合,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全域推进。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条块结合、突出重点,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充分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全域科普工作体系,形成政府、社会、市场等统筹协同的社会化科普大格局。

——聚焦重点。围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加强优质科普资源供给,面向青少年、老年人、农民等重点人群,全方位、常态化开展贴近生产生活的主题性、群众性科普活动,促进科普服务普惠共享,推动科普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创新载体。充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推进科普内容创作、表达方式、传播手段创新,大力发展“智慧科普”,鼓励引导传统媒体、新媒体开辟科普宣传阵地,推动科学传播、组织动员、运营服务方式等系统化、专业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不断提高科学传播效能。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政府、社会、市场协同联动的全域科普工作体系基本形成,公众创新意识普遍增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等重要的理念深入人心,科普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水平大幅提升,科普人才队伍发展壮大,科普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科普产业蓬勃发展,新建科普(教育)基地和各类应急科普场馆50个以上,创建智慧科普校园和科普示范学校120所以上,培育各类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50家左右,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普品牌活动5个左右,全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1.5%,全区创新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三、重点任务

以贯彻落实科普法律法规为引领,聚焦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强化科普资源供给、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等,实施六大重点工程,推动构建协同高效的科普服务体系,以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美丽新宁夏建设。

(一)实施科普价值引领工程。

坚持科普“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突出价值引领功能,焕发科学家精神的时代感召力、引领力,让“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观引领,厚植创新沃土。

1. 推动科普与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准确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象、载体等发生的新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坚持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运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科普形式,深入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关于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广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增加科普功能,把科普内容融入各类思想政治阵地建设当中,使唯实、理性、求新的科学价值取向成为社会的普遍风尚。

2. 塑造崇尚创新追求卓越的时代新风。发挥科普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其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深入挖掘、广泛宣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科技内涵,加强特色创新文化建设,增强创新自信,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使科普成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区域影响力的重要举措,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创新文化环境。

3.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时代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把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融入创新实践。加快科学精神和创新价值的传播塑造,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运用多种形式开展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宣传报道。积极选树科技工作者、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典型,深入挖掘精神内涵,讲好创新故事。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领更多青少年立志投身科技创新事业。加强学风作风和科研诚信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技创新环境。

专项一 弘扬科学精神行动

推动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将弘扬科学家精神贯穿育人全链条。依托科技馆、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工程纪念馆(遗迹)等设施,以自治区行业科技领军人才等为主体,建设一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以“最美科技工作者”等宣传项目为抓手,积极选树、广泛宣传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和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典型。建立科技界与文艺界定期座谈交流、调研采风机制,讲好科技故事。

(二)实施科学素质提升工程。

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部署,坚持突出重点、创新方式、注重实效,充分调动政府相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各类科普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构建多元主体参与、运行机制灵活的科普社会化协同新格局,推进公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

1. 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以创新素养教育为重点,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培养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鼓励各市、县(区)建设青少年科技创新体验场馆,定期举办科普讲解大赛、科学实验展演、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各类青少年科普竞赛活动,提高全区农村中学科技馆覆盖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科学教育,规范和促进校外科学教育发展。健全校外科技活动与校内科学教育衔接机制,增强科普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科技文化教育机构的科学教育功能,发挥各类科普设施在校外科学教育中的阵地作用。鼓励开发特色鲜明、能够激发学生科技兴趣的科学教育课程课件。完善科学教师培养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利用自身优势,参与科学课程建设和科学培训。鼓励引导外国专家面向青少年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2. 提升农民科学素质。聚焦乡村振兴对农民科学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扎实推进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和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把科技服务和科学普及融入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全过程,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田间学校和农业实训基地作用,健全农村基层科普组织网络。加强乡村科普工作站建设,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乡镇学校、文化站等载体,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基础性、经常性的农村科普活动。创新培训方式,用好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科技指导员、农技推广人员和乡土人才队伍,分层分类加强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技能人才、乡村科技人才等重点人群的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科学经营能力,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十四五”期间,培育高素质农民6.5万人,全区行政村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科普信息员覆盖率达到90%以上。

3. 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以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为目标,加强创业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竞赛,以竞赛带动培训、以培训促进竞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更好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强区行动。围绕产业工人全面发展需求,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技工)院校为基础、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参与、公办与民办并举的职业培训与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十四五”期间培训产业工人5万人次、高层次骨干专业技术人才2万人次。

4. 提升老年人科学素质。充分利用科普场馆、科普基地、老年大学、老年服务机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农村)服务中心(站、所)等场所和设施,以提升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重点,经常性开展健康生活、安全教育、急救技能培训、突发事故防范、信息技术培训等活动。加大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合理用药、应急处置等科学知识普及力度,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进一步扩大老年人科普资源供给,满足老年人形式多样、精准多元的科普需求。

5. 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将科学素质教育纳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内容,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学院等深入开展教育培训。有计划地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普基地等参观学习,定期举办科普报告会和专题科普讲座,引导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带头参加各类科普活动,主动学习前沿科学知识和创新发展趋势,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提升科学决策、科学治理能力。“十四五”期间,培训领导干部和公务员20万人次以上。

专项二  “科教融合”行动

加大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力度,提高中小学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比重,完善中小学科学课程,实现义务教育和科普教育有机融合,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新体系。建设中小学智慧科普校园20所以上、科普示范学校20所以上,培育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100家左右。形成“特色引领、全面发展”的科教融合新机制和全社会关注科技、崇尚创新的“科教融合”新局面,提升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专项三 “银龄智慧”行动

聚焦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融入智慧生活的需求和困难,依托各级科协、老年大学、老年科技大学、城乡社区服务站、养老服务机构、老年活动室等场所,普及智能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十四五”期间,面向全区老年人群开展智能技术应用普及50万人次以上。

(三)实施科普设施强基工程。

健全和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坚持资源共享、突出实效,优化功能布局,提高科技馆、自然类博物馆、科普基地和基层科普活动场所覆盖率,增强科普服务能力,构建分布合理、特色鲜明的科普基础设施体系。

1. 完善特色科普场馆体系。提升现有科技馆的科学内涵,加强市、县(区)科技馆建设,加大对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的管理和支持力度。利用中国数字科技馆平台,开展线上科普服务。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社会力量建设科普场馆并向社会公众开放,推动特色小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拓展科普功能,鼓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科普讲座、文化活动、各类展览。推动形成以区、市两级科技馆为骨干,县级科技馆和专业性特色科普场馆为辅助,辐射基层公共文化阵地的现代特色科普场馆体系。

2. 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建立完善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动态调整和以奖代补支持机制,鼓励科普(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常态化科普活动。推进生态环境、林草、气象、地震、体育等行业科普(教育)基地和应急科普场馆建设,争创一批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园区、旅游场所等增加实验室、研发基地、生产线、产品展示中心的科普功能,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兴办科普(教育)基地。支持科普(教育)基地加强科学家精神、前沿科技、公共安全、健康教育等主题科普展教资源开发,增强展教功能,努力将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成为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前沿科技体验基地、创新成果展示基地和公共安全健康教育基地。

3. 拓展基层科普阵地。坚持科普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支持市、县(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建设一批科普主题公园、广场、街区等,丰富科普内容,拓宽科普渠道,大力普及生命健康、公共安全等科学知识。依托乡村、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加强科普工作站、科普活动室(站)等基层科普设施建设,搭建科普载体,常态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深入推进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开展科普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系列活动,打造全域科普样板。

专项四 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升级行动

培育提升科普基地、科普示范点、科普工作站等,形成层次分明、分布广泛、学科完备、特色鲜明的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具备优质的科普资源和服务能力。创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0个以上,新培育自治区科普基地50家以上,建设科普工作站30个以上。加大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提升科技馆体系的覆盖率和利用率,全区实体科技馆观众接待量达到300万人次以上,实现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和数字科技馆服务县域全覆盖,人口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四)实施科学传播升级工程。

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科普中的应用,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提升科学传播数字化水平,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创新科普供给模式,大力开发创作具有科学性、通俗性、艺术性的科普作品,努力打造科技教育和科普传播品牌。

1. 构建全媒体科学传播矩阵。推进高质量科学传播平台建设,提升科学传播数字化水平。加强科普传播新技术应用,统筹自治区各级各类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所属“两微一端”新媒体及抖音、快手等第三方平台,发挥各自传播优势,多途径多形式传播科学知识,打造一批群众喜爱的科普品牌栏目。加大“科普中国”推广应用力度,加强注册信息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活跃度。鼓励各级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等利用本单位网站、刊物等开设科普专栏,主动发声、快速反应,向社会提供科学、权威、准确的科普信息内容,形成多平台、集群化、矩阵式发展的科学传播格局。

2. 加强科普作品开发创作。鼓励科技工作者、科普从业者、学会协会和企业等社会力量,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题材开展科普创作。创新科普内容表达方式,加强科技前沿、食品安全、医疗健康、防灾减灾、绿色环保、气候变化与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优质科普内容创制和作品开发。大力推广科普一次创作、多次开发、全媒体呈现的融合模式,实现科普跨媒体、跨终端传播。聚焦社会热点和公众需求,联合主流新闻媒体、有关应急管理机构等,及时进行科普解读。加快数字技术在科普创作中的应用,丰富数字科普内容供给。推动科技成果科普化,鼓励支持科技成果完成人员通过创作科普图书、科普微视频、科普动漫等科普作品,开发科技成果实物模型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宣传、介绍、推广科技成果中蕴含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鼓励应用新技术、新媒体手段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互动体验性强的科普展教品。

3. 发展智慧科普。推进科普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合,强化需求感知、用户分层、情景应用理念,推动传播方式、组织动员、运营服务等创新升级。依托“科普中国”品牌及资源平台,促进传统科普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满足公众个性化科普需求。发展壮大“科普中国”信息员队伍,健全“科普宁夏” 服务体系。强化科普信息落地应用,促进科普与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深度融合,推动优质科普资源下沉。构建区市县联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站)等为阵地,以志愿服务为重要手段的基层科普组织动员体系。加强宁夏数字科技馆建设,实现场馆科普资源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

专项五 科普全媒体传播行动 

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等主流媒体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和抖音、快手等第三方平台,传播科普短视频等科普资源,形成融媒体传播合力,建立全媒体科普传播体系。“十四五”期间,县级以上电视台、广播电台普遍开设科教栏目。实现“科普中国”APP注册人数和传播量持续增长,科普信息员注册人数达到13万人以上。

专项六 精品科普内容创作行动 

加强优秀科普作品创作,推动产生一批水平高、社会影响力大的原创科普精品。增加VR、AR、MR等形式的科普短视频、互动式科普动漫、科普游戏、科幻作品和影视作品等新型科普产品供给。创新主题化、系列化展览展品和教育活动资源包,满足科普基础设施新建和更新改造需要。围绕公众关心的社会热点、突发事件,推出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形式的优质科普作品。加强适应新媒体特点的科普内容建设,提高科普传播效果。“十四五”期间开发创作各类科普作品300件以上。

(五)实施科普服务惠民工程。

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围绕乡村振兴、全民健康水平提升等重点任务,创新科普活动内容和方式,推动科普资源下沉,全面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和水平。

1. 推进科普助力乡村振兴。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着力提升农民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科学经营等能力。利用农村科普设施、文化设施等阵地,以“科普+”“+科普”等方式,探索农村科普与教育、卫生、文化、旅游、体育等融合服务新模式、新手段、新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学会、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和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科技指导员的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为基层农业生产、农村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科普服务。充分发挥农村科普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等辐射引领作用,推动科普服务乡村振兴。

2. 加强科普支撑“健康宁夏”建设。围绕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结合“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全面加强健康科普工作。建立完善区、市、县、乡(镇)四级卫生健康科普宣传体系,聚焦人民生命健康,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疫情防控、疾病预防、合理用药、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等维护健康知识与技能,完善健康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鼓励媒体开办优质健康科普栏目,利用健康教育基地、社区和乡镇科普活动室等阵地开展健康教育。针对公众普遍关注的卫生健康话题,以“健康知识大讲堂”、微视频、漫画图册等形式,开展全生命周期科普活动,普及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切实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3. 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整合优质资源,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科技工作者日、防灾减灾日、食品安全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重大主题科普活动,扩大活动影响力、覆盖面和公众参与度。围绕支撑“平安宁夏”建设,加强科技安全、生物安全、数据安全、安全生产、禁毒、应急等知识普及,不断提高全民应急意识和安全素养。发挥科协、工会、共青团、妇联、社科联等群众团体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经常性、社会性科普活动,形成主题突出、富有特色的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别科普活动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组织开展“云上科普”活动。鼓励城镇社区利用社区书苑、文化中心、活动中心、公园科普长廊等阵地和设施,加强科普工作,推动科普服务融入基层管理。制定科普旅游指南,推动“科普+旅游+研学+休闲” 融合发展。

专项七 科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 

围绕自治区百万移民致富提升和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提高农民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科学经营能力,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持续提升农村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助力乡村振兴。“十四五”期间,培育高素质农民6.5万人、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2万名以上,培训农村技能人才5万人次。各行政村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科普信息员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六)实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

壮大科普人才队伍,优化科普人才结构,提升科普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充分调动社会科普人才力量,努力建设一支专群结合、专兼结合的科普人才队伍。

1. 提升科普人才专业化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增设科学传播课程,培养专业科普人才。推进专职科普人才职称评定工作,在图资系列中增设科普专业,打通科普专业人员晋升途径。拓宽科普人才渠道,优化科普人才结构。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兼职从事科普工作,积极向大众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强化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的责任。支持建立科普类社会团体,汇聚多方力量推进科普工作。建立完善科普人员培训体系,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资源,通过举办科普能力提升培训班、创新人才培训班等方式加大科普人员培训力度。

2. 壮大科技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在职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科普作家、科技辅导员和离退休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等专业技术特长,鼓励志愿参与科学传播和普及工作。建立完善科技志愿者管理制度及评价激励机制,搭建科技志愿者网络服务平台,加强科技志愿者培训,积极培育科幻创作、科普游戏等社团组织,推进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发展。组织动员知名专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乡村、社区等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到“十四五”末全区科技志愿者超过5万人。

专项八 科普人才培育行动 

加强科普人才培养,优化科普人才结构,建立完善科普人才激励机制,推动科普人才知识更新,增强适应新时期科普发展的能力。培育专业化的科普创作、产品研发和科普讲解人才。“十四五”末,全区专职科普人员突破3000人,科技志愿者超过5万人。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市县(区)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落实规划内容,制定实施方案,将科普工作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任务纳入地方、部门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建立健全部门联席、市县联动、媒体合作、专家协作的常态化科普协调机制。完善自治区科普联席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要主动谋划推进行业科普工作。适时修订《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建立更加有利于科普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各级学会要把科普作为学会改革和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将学术交流与科普服务紧密结合,为会员参与科普活动提供更多途径和机会。

(二)加大科普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科普专项投入,逐步提高人均科普经费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拓展科普资金来源渠道,探索发挥市场在科普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引导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兴办科普服务机构,促进科普投入多元化、科普主体社会化,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三)加强监测评估。完善科普统计和评估制度,适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第三方评估,定期开展全区公民科学素质测评,发布科普相关统计数据,监测和评估结果作为完善科普政策、提升科普服务能力的重要依据。

相互链接:图解《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普及“十四五”规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宁ICP备05000663号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0066号  网站识别码:6400000035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西桥北巷95号  电话:0951-5032404,0951-5020669  传真:0951-5032599  邮编:750001
技术支持: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信息研究所  电话:0951-5021033
夏季:上午 8:30-12:00 下午14:30-18:30 冬季:上午 8:30-12:00 下午14: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