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治区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306号建议协办意见的函
索引号 | 640000004/2024-00174 |
---|---|
文号 | |
生成日期 | 2024-07-0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责任部门 | 自治区科技厅 |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现就刘凯华代表提出的《关于推进盐碱地高效利用的建议》,提出如下协办意见:
一、主要工作成效
自治区科技厅始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盐碱地综合利用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近几年,整合科技资源持续发力,取得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一是创建盐碱地治理可持续发展模式。研发了我区主要三大类(碱化、低洼、次生)盐碱地综合改良技术,提出了河套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型治理理论并成功实践。试验区水分生产效率提高21%-39%,pH降低10%-16%、全盐降低32%-55%、有机质提高22%-36%。构建了“稻-渔”“草-畜”和优质枸杞等特色产业开发模式,打造了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样板。二是新时期盐碱地治理成效明显。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省联动项目“黄河上游河套平原节水控盐产能提升技术模式与应用”研发出治盐降碱、耕层构建、生物提升等关键核心技术13项,突破了轻度和中重度盐碱地障碍因子消减技术,创建河套盐碱地生产力提升技术模式,并筛选一批耐盐高产粮食作物新品种。项目示范区地力水平提升1个等级,玉米增产20-40%,水稻增产5-10%。三是育种攻关取得系列突破。在基础研究方面,首次发现主效耐碱基因AT1,并揭示了作物耐盐碱的分子机制。在耐盐碱牧草育种方面,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材料最多的耐盐碱苜蓿育种基地,培育耐盐碱苜蓿新品系6个,新品种较对照增产12.1%。四是依托科技项目实施,推进项目、团队、平台一体化建设。组建土壤与植物营养、盐碱地改良利用、特色微生物资源开发3个科技创新团队,培育盐碱地综合利用核心科技力量。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组建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6家。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紧扣《关于推进宁夏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科技支撑方案》,聚焦宁夏盐碱地综合利用重大科技需求,启动实施“宁夏盐碱地特色优势作物种质创新”重大科技专项,聚焦节水抗旱耐盐碱水稻种质创新、主效耐盐碱基因应用、耐盐碱适生作物多维精准鉴定,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开展耐盐碱优质粮食作物和牧草新品种培育,加强生物育种技术开发利用,培育节水抗旱耐盐碱水稻新品种,深度挖掘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同时,统筹推进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成果转化、载体建设、人才培养等,加快构建黄河中上游河套灌区盐碱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2024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