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
第345号提案协办意见的函
索引号 | 640000004/2023-00118 |
---|---|
文号 | |
生成日期 | 2023-08-1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责任部门 |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现就杨玉洲委员提出的关于立足特色产业打造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提案,提出如下协办意见:
一、取得的工作成效
(一)加强东西部科技合作,促进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
科技厅坚定不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关于东西部科技合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完善合作机制,发挥企业科技合作主体作用,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推进东西部科技合作特别是农业领域科技合作,建设东西部科技合作引领区,目前已与11个省市,13所院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形成了“11+13”合作体系,与全国近20个省市的700余家创新主体开展了广泛合作。科技部将宁夏近年来科技创新实践特别是“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总结为“宁夏现象”,宁夏推进“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的做法被推荐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进行经验交流,“宁夏多措并举推动东西部科技合作”入选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
(二)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发展农业农村科技。
我区农业科技创新以支撑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着力破解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瓶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加快构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技术体系。一是加强规划设计。制定《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设计。将现代种业、枸杞、葡萄酒、牛奶、肉牛滩羊、优质粮食和地方特色产业确定为重点攻关方向,针对产业技术瓶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二是强化系统部署。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发展农业重点产业决策部署,先后制定了《自治区九大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行动方案》《自治区“六特”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行动方案》,明确了产业科技支撑基本思路、具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三是加强战略研究。结合东西部合作,借助中国工程院宁夏分院,组织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围绕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开展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智慧农业发展等重大战略咨询研究,为自治区发展产业提供政策构架、科技支撑等战略咨询和决策依据。
(三)加强科技攻关,引领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六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葡萄酒产业研发了酿酒葡萄智能靶向植保机械、病虫害早期诊断与监测预警系统、产地优良酵母和乳酸菌、葡萄酒加工管理平台。枸杞产业研制出枸杞多糖提取纯化技术,突破国内传统的水溶提取多糖的技术;创建了国内领先农业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宁夏全域枸杞病虫害常态化和实时动态监测预报。牛奶产业创建了优秀奶牛体外胚胎工厂化生产技术体系,研制出口蹄疫疫苗和检测试剂盒、智能全混合日粮配料装备、乳房炎快速检测技术等。肉牛产业成功发掘固原黄牛种质资源。滩羊产业构建滩羊基因组变异“指纹图谱”,开发了盐池滩羊肉快速检测和精准营养调控技术;在国内首次研发出人畜共患重大传染病快速诊断技术。冷凉蔬菜产业在全国率先研发出寒冷地区装配化主动蓄热日光温室建造技术与智能化环境控制技术。
(四)加强载体建设,推进创新资源向农村集聚。
目前,农业科技创新领域获批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4家,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3家,自治区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区21家。支持企业建设智慧农业、高端瓜菜等21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区,辐射带动先进实用技术在全区广泛推广应用,累计展示新品种87个、新技术50项、新装备39个、新模式42种,种养效益提高10%以上。同时深入推进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建设,加大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目前已认定自治区农高企92家。自治区农高企已成为带动产业升级主力军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军。
(五)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带动人才向农村集聚。
我区自2002年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推动下,全区科技特派员工作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大力提升农民运用实用技术能力,有效促进脱贫攻坚和现代农业发展,科技特派员每年转化科技成果超过200项,培育科技示范户1万户,服务7万农户,培训农民12万人次。法人科技特派员为社会提供长期就业岗位2.7万个,雇佣工人10万余人次,被树为“南有福建南平、北有塞上宁夏”的科技特派员工作典型。科技部先后两次在我区召开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现场会。
(六)强化项目带动,推动科技资源向农业农村集聚。
一是建立部区协同扶贫新格局。2018年,自治区科技厅联合科技部农村司,共同组织实施了“科技支宁”科技扶贫东西协作行动。自治区科技厅设立专项,启动了草畜、马铃薯、小杂粮、冷凉蔬菜、中药材5个科技扶贫项目。组织国家大院大所的36位知名专家,联合我区科技人员围绕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加速引进和转化了一批以渗水地膜波浪式机穴播、马铃薯粉垄种植、肉牛健康养殖、冷凉蔬菜绿色栽培和中药材原生态种植等先进适用新技术,取得了突出成效。该项行动荣获自治区2021年度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二是推进县域综合科技示范。集中在红寺堡区,海原县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集成示范和大面积转化引用。围绕支撑红寺堡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建设,组织实施产业提质增效重大科技项目,集成示范酿酒葡萄省工栽培、肉牛种养结合、设施番茄优质高效栽培、黄花菜玉米节水高效种植等8项新技术,建立科技示范基地6个7000亩,实现亩均增产10%以上、节水10—20%。围绕海原县旱作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发展,集成示范谷子高粱渗水地膜机穴播、马铃薯集雨高效种植等有机旱作农业技术,玉米高效节水和低成本有机肥生产等6项新技术,建立科技示范基地4个1万亩,实现玉米亩均增产11—14%、马铃薯亩均增产35.3%。
(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新技术转化应用。
坚持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六大提升行动”和创建全国致富提升示范区的决策部署,整合自治区科技特派员、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力量,在农业农村领域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乡村振兴成果转化项目,引进示范了一批实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取得了突出的示范带动效果,同时向重点帮扶县和移民集中的126个村派遣科技指导员开展“一对一”或组团式科技服务,通过技术示范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培训、科技示范户培育等科技服务,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体系总体设计。通过建立常态化的东西部、部门、产学研高位对接会商和战略咨询机制,建立重大科技需求、重大科技工程、重大科技项目顶层设计的协同工作机制和制度安排。聚焦创建西部农业科技创新高地重大战略部署、核心科技支撑工程、重点支持方向、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体系化设计、全链条布局、东西部合作、政产学研用协同推进的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体系。
(二)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六特”产业布局实施一批战略性、基础性、引领性重大重点项目,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挂图作战”组织攻关模式,打造示范应用场景,加快构建高质高效绿色智能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引领支撑“六特”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
(三)强化园区体系建设。紧扣现代农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方向,优化完善三级园区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园区集聚创新资源、示范带动技术进步、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聚核”功能,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的窗口、平台和样板,为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四)推进东西部体系化合作。瞄准大平台、大学科、大团队,开展靶向平台化合作,培育农业科技创新核心力量。瞄准地方特色产业和园区,开展精准体系化合作,打造闽宁、湘宁、鲁宁、陕宁等协同创新亮点。创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园区基地对接、成果转化联动、柔性引才与本土人才培养同步的东西部农业科技合作新格局。
(五)创建成果转化协同联动新模式。聚焦农业绿色发展重大科技需求,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抓手,以打造应用场景为突破口,建立东西部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成果转化协同联动机制,尽快形成需求调研对接、成果发布推介、联合实施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加大自治区农高企培育力度,鼓励支持企业加强创新、转化高新技术,带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2023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