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治区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382号提案答复的函
索引号 | 640000004/2022-00969 |
---|---|
文号 | |
生成日期 | 2019-09-2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责任部门 |
自治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王生林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议”“关于解决中药材产业发展瓶颈问题的建议”收悉。衷心感谢贵委员会和王生林委员对我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关心和重视。经过我们认真办理,现就提案答复如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强调把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维护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全面谋划、系统部署,为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2015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祝贺信中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中药材是中医药的基础,中药材产业是我区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在我区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我区拥有数百种中药材种质资源,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和产业基础,早在2000年和2010年就被国家认定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中药材基地”和“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是一批道地中药材的重要产地。我区中药材生产大多分布在以六盘山区为代表的中南部贫困地区,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每年能为9万多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企业、合作社通过与建档立卡户建立反租倒包或雇佣贫困户到基地打工等扶贫模式,让农户增加收入。彭阳县城阳、孟塬、冯庄三乡镇,农民纯收入的20%来自于中药材;隆德县赵楼村成为名副其实的“黄芪村”,43%的耕地种植黄芪,55%劳动力经营中药材,近一半的收入来自于中药材产业。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带动扶贫开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十二五”以来,科技厅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甘草等西部重点道地药材种植基地优化升级与系列产品开发》和《六盘山重点地道药材标准化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等自治区科技支撑计划、成果转化、科技惠民项目100多项,年均投入科研经费1000万元,攻克了甘草种子成苗率低、银柴胡春季死苗、黄芪种苗产量低、金银花种苗繁育及甘草胭脂蚧、黄芪根腐病、药材田间杂草防治等关键技术难题。制定了黄芪、黄芩、柴胡、秦艽、大黄等5项宁夏地方标准,根据宁南山区的立地条件提出了基于适地适药“黄芪、党参、板蓝根入川,柴胡、秦艽、大黄上山,黄芩可山可川”的中药材生产布局原则,在隆德、彭阳、西吉、原州、同心、海原、盐池等七县区建立了20个中药材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制定了《宁夏中药材产业发展创新实施方案》,发挥中药材产业技术服务专家组的专业技术优势和中药材产业协会的市场融入能力,组织区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40名专家,深入中药材产业大县开展技术服务。
在认真研究“关于加快我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议”“关于解决中药材产业发展瓶颈问题的建议”两个提案的基础上,今年以来,产业指导组三次赴盐池、同心、隆德、彭阳、原州等县区开展调研,进一步了解掌握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通过认真对我区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形势的分析,提出了坚持市场引导、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创新引领、品牌经营思路,以全产业链安全、有效、稳定、可控为主线,以生态绿色优质药材生产为核心,围绕优势大宗品种,主攻优质药材绿色生产、完善流通体系、强化加工增值,培育驰名品牌、构建现代中药产业体系,引领带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中药生产基地的工作思路。
一、已经开展的工作
1、在加强政策指导,促进产业集聚方面
一是发挥“两组一会”作用,加强整体布局规划和业务指导。4月10日,组织召开2019年度自治区中药材产业“两组一会”工作会议,专家服务组组长通报了2018年技术服务工作情况,产业协会会长报告了协会2018年工作情况,盐池、隆德、彭阳科技局负责同志分别就发展当地中药材产业做了交流发言。自治区科技厅按照《宁夏中药材产业创新发展推进方案》确定的实施“22842”工程,即:建设2个药用植物园、2个中药材研究所、8个规范化生产科技示范基地、4个中药材产业园区、2个中药材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加强规划引导实现中药材产业科学布局和提档升级、注重协同创新建立完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做好综合服务促进自治区中药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采取有效举措把中药材产业发展为“五县一片”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强化工作保障形成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合力等方面进行了工作部署。
二是盐池、同心、隆德、彭阳等中药材大县均出台了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培育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规模化经营,引领标准化生产。依托壹珍药业等科技示范企业培育新型服务组织,开展种苗统育统供、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市场营销等服务,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隆德、彭阳等县将六盘山药用植物园、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与当地发展旅游业紧密结合,推进中药材生产与休闲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提高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三是加强宣传报道力度,及时总结提炼各地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好经验、好做法,多次在科技日报、宁夏日报、宁夏广电总台及互联网等媒体上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开展宣传,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中药材产业的良好环境。
2.在加强基地建设,保证种苗质量方面
一是按照自治区中药材产业“两组一会”工作推进计划,3月16日,专家服务组、产业协会联合在固原市举办了道地中药材种子种苗学术论坛暨推介会,相关县(区)科技局、中药材企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等86人参加会议。来自区内外的4位专家做了学术报告,4个市县科技局做了经验介绍,15家种子种苗繁育生产企业做了推介。
二是启动实施“盐池县道地药材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精准扶贫”“隆德县道地药材规范化技术集成示范与精准扶贫”“彭阳县道地药材规范化基地优化升级技术集成与精准扶贫示范”三个中药材科技扶贫项目,为三县各派一个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采用“企业(合作社)+科技服务+基地”的经营模式,重点示范应用机械移栽、覆膜种植、机械采挖等关键技术,开展技术培训和精准科技服务,打造中药材生态产业和脱贫致富产业模式。截止目前,三个项目已建立规范化种苗繁育基地850亩、采种基地1800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8120亩。开展了正品种子种苗选育和提纯复壮技术、道地药材生态种植技术与模式、病虫草防治无害化关键技术、道地药材全程质量控制与追溯系统构建与应用等研究示范。
三是继续实施“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科技扶贫项目“深度贫困区中药材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精准扶贫”,在同心县建成450亩核心区,辐射推广面积5700亩,引进艾草、金花葵、红花等中药材新品种15种,其中,艾草成活率达到75%,金花葵出苗率达到83.6%。开展了双层膜覆盖育苗、覆膜穴播、渗水地膜波浪式穴播、露地直播全覆膜等种植技术研究与推广。
3.在培植龙头企业,着力提质增效方面
一是全区注册的中药材企业(专业合作社)由2016年的229家发展到2018年的259家,其中,种植企业(合作社)219家,精深、产地初加工及饮片加工企业40家。中药材产业协会会长单位宁夏明德中药材饮片有限公司已发展成全区最大的集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生产、销售及炮制技术、中药材种植技术研究为一体的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8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当年实现工业产值14212万元,销售收入11542万元,利润2723万元,上缴税金247万元。各县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入驻加工企业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特别是上药集团、香雪药业等国内有影响的企业来宁建厂,对中药材产业发展起到巨大带动作用。全区道地中药材深加工已申请30余项发明专利,启元国药、金太阳药业等20家中药生产企业通过国家GMP认证,获得国家批准文号的中成药产品近200多种,其中:有47个产品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的有金莲清热颗粒、复心片、洁白胶囊、五味麝香丸等产品。以传统中药、保健品、食品为主的产业开发链初步形成。
二是全区中药材(除枸杞、山桃、山杏外)种植面积从2014年的37.6万亩发展到2018年的70万亩。此外,仅彭阳县就有山杏保存面积35.2万亩,山桃保存面积39.7万亩,红梅杏保存面积8万亩。形成了南部六盘山区、中部干旱风沙区和北部引黄灌区三个特色鲜明的地道中药材种植带,建成了以宁夏明德中药材饮片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为代表的中药材科技示范基地,8个规范化生产科技示范基地总覆盖面积达到了53万亩。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基本与去年持平。
三是我区栽培的38个中药材品种均被历版《中国药典》收录,实现了甘草、银柴胡、黄芪、小茴香、柴胡、秦艽、党参、金莲花、菟丝子等品种规范化种植。盐池甘草、同心银柴胡、六盘山黄芪、秦艽、海原小茴香、平罗菟丝子6种药材是国内市场公认的道地药材,其中盐池甘草、同心银柴胡、六盘山黄芪、秦艽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认证,盐池甘草获批为国家驰名商标。
4.在重视人才培养,完善服务体系方面
一是中药材产业专家服务组和产业协会选派技术骨干深入合作社、田间地头组织培训班26期,培训1450人次,发放培训教材2650本、协会会刊《宁夏中药材》2800份,重点开展土壤培肥、种源鉴定、种植管理、产后处理等技术培训,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强化科技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今年上半年,自治区科技计划已安排中药材项目23个,投入科研经费800万元。选派17名科技扶贫指导员、16名“三区”人才、12名科技特派员深入近50个中药材集中种植村开展科技服务,帮助贫困群众提高中药材种植、加工水平。各项目组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外出观摩等形式,培训药农2000多人次。
三是召开中药材发展学术研讨会,助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7月18日,配合固原市组织召开西北中药材展销暨六盘山中药材发展学术研讨会,3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药著名专家教授、药师、药商、药农、中药材行业企业家等汇聚一堂,共商中医药产业发展大计。中国民族医药协会葛忠兴会长、南京中医药大学段金廒教授等10位国内中医药界知名学者专家为我区中医药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同时举行了“中药材采购商、贸易商对接”“西北中药材六盘山展销会”“隆德中药材产地考察”“知名中医专家扶贫义诊赠药”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平行活动。
二、正在开展的工作
按照提案的有关建议,我们在已经开展工作的基础上,明确了下一步的重点任务:
1.组织编制《宁夏中药材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委托固原市科技局、自治区中药材产业协会联合区内外科研单位、机构,研究制定“十四五”全区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自治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实际,进一步明确中药材产业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
2.组织科研单位和企业积极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由宁夏农科院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高品质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研究》项目,选择区域特色突出、道地性明确的常用中药材,以生产高品质道地药材为目标,开展全链条种植技术集成示范研究,系统构建种质优化、田间管理、药肥减施增效、产地初加工和储运技术体系,建立种源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开展全链条质量追溯,形成道地药材种植技术体系,打造高品质的道地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并面向适生地区示范推广,带动地方绿色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3.研究设计自治区中药材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申报指南。通过征求技术需求,研究提出中药材领域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借助“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机制优势,面向区内外公开征集遴选项目承担单位,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核心技术骨干,集中力量攻克主要道地药材种子提纯扩繁、种苗高效繁育、生态种植、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标准化加工等技术,研究适宜于喷灌、滴灌等地根茎类中药材机械采挖技术和设备,开展道地药材质量评价与快速检测、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技术、中药饮片炮制技术传承与创新、大健康产品开发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推广,推动我区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4.加大大型深加工企业培育和引进工作力度。培育和引进具有研发能力的大型深加工企业,落实企业科技创新后补助等鼓励企业创新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研发团队建设,开展大宗中药材栽培示范和新品种选育、野生药材栽培驯化、濒危资源种资保护利用研究。支持现有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争取GMP认证,强化高品质的产品质量和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质量管理,提高中药材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
5.增强全行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强中药材产业协会与国内中药材交易市场的联系,搭建宁夏与国内大宗药材交易市场沟通交流平台。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在种植、加工、流通及市场等方面给予信贷和资金支持的力度,借助税收政策拉动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加大对中药材的品牌培育,推广使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增加中药材产品的附加值。鼓励高校增设中药材品种鉴定课程,培养专业型技术人才。推动主产县区依托现有中药材批发营销企业和仓储条件,形成带动能力较强的区域性市场,提高宁夏中药材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你们的提案建议非常及时,对我们进一步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十分重要。感谢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关心、支持我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并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2019年9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单位及电话:科技厅杨勇军 5047291
抄送:自治区政协提案委员会,自治区人民政府督查室。